close


最近因為工作支援的關係,碰了一些國中國文的教材









自從離開工讀生的職位去當兵後,我也已經兩年多沒碰國文科的東西了

或者更精確一點的說法

自從大學畢業後,我也默默的跟中文系,脫節很久了

說來真汗顏,以前愛得要死的科系

現在卻常常被同事懷疑到底是不是中文系畢業的(答不出很多基礎問題 -.-)







不過經過這兩天的工作轉換,也確實有讓自己的腦子回憶起一些中文的美好

本來嘛,我一直都覺得學習本來就應該要快樂阿

就像寫文章是很講求Fu的,感覺來了怎麼寫都下筆如神

沒有感覺卻硬要為文,就是為賦新辭強說愁了

那樣的文章也不過就是文字堆疊罷了

(當然我知道我的文章都是閒聊廢話居多......)







這兩天整稿的單元文章是,楊逵先生的〈壓不扁的玫瑰花〉













說真的,我以前念書的時候真的沒有念過這一課

不過也有可能是因為我們以前都念國立編譯館版本的關係吧

內容不外乎都是一些古文,例如我的摯友小新倒背如流的〈五柳先生傳〉......



現在的教科書百家爭鳴,還真拿不準他們會選哪些文章

(康軒還選過幾米的文章,酷了吧.......叫老師教繪本嗎 ? )





〈壓不扁的玫瑰花〉是一篇短篇小說,

故事時間設定在民國30~34年間,那時候二次大戰已逐漸步向尾聲,

背景則是仍受日本殖民的臺灣。



故事是這麼說的:



一位數學教師,因當時日本徵召男丁參戰,跟他的學生們一同成為勞動的「皇軍」

因為年紀較大的青年都已被徵召至大陸,甚至是南洋

年紀太小,不夠格上戰場的學童,便被組織成娃娃兵,負責島內的防禦工事和修復工事。



而主角身為數學教師,放下拿著課本和批改文章的筆

也被迫成為盯緊學生工作的幹部。



劇情由一段整治工事開始,一名娃娃兵在工地裡發現了一株被壓在水泥牆下的玫瑰花

竟然頑強的在底下生長下來,並且還鑽出水泥縫,甚至還含苞待放



主角頓時覺得這株玫瑰花就象徵在日本統治下,深受軍國主義荼毒的臺灣人民

就算面對專制的壓迫統治,仍然壓不扁、壓不爛

而且還勇敢的面對逆境,散發出生命的光芒

因此,看到這一幕的主角和娃娃兵,都深受其激勵。



在休息時間時,娃娃兵即向主角提出請求,想將這株「壓不扁的玫瑰」寄給家中的姊姊

只因家中6個兄弟都被迫離開家園,被派至大陸、南洋,連最小的自己也被抓來建築工事

娃娃兵想起獨自守在家中的姊姊,連除夕夜都必須自己一個人過

不禁潸然淚下,希望這株玫瑰花能帶給姊姊一點溫暖



主角心疼娃娃兵的想法,便答允在休假時直接幫他送至他姊姊的手上

而且一定會特別轉告她,這株玫瑰花離奇的身世。







但當他準備動身時,卻又躊躇了。









原因倒不是他擔心別人誤會他們的關係,畢竟自己已年紀一把了

而是他想著:一個獨守家園的小姑娘

沒有人可以依靠,每天都活在提心弔膽中

難保見了面,收到信物不會哭哭啼啼,到時候給旁人見了,自己倒有點尷尬了

屆時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說什麼也都不對,倒是落了個裡外不是人。





卻沒想到,他完全把娃娃兵的姊姊想錯了

她不僅獨立、堅強,而且相當的聰慧,

在驚奇玫瑰花的身世之餘,還不忘提醒主角轉告娃娃兵

弟弟的心意她收到了,她也能夠理解,請他不要擔心

並且還當著主角的面種在家中的前院。









之後戰事急轉直下,日本皇軍雖然不斷宣稱自己「連戰皆捷」

路上卻都充斥著戰敗的耳語

在日本天皇即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前夕,娃娃兵收到了姊姊寄來的家書



信上說著:

弟弟送來的玫瑰花在「黃花缸」裡長得很茂盛

而且開出許多「血紅色的花朵」,自己已不再寂寞了。

接著話鋒一轉,突然說起今年的除夕夜應該會是團聚之時

自己應該多準備一些飯菜。



這封信就像預言一般,日本真的在幾天後投降了

娃娃兵一家也順利在戰後團圓。(不幸中的大幸,當時許多人家在戰後就家破人亡)



但主角的心中卻一直有一個疑問

那株玫瑰花,是他親眼看娃娃兵的姊姊種在前院的

怎麼現在反而種去黃花缸了,那是一個怎樣的缸?





最後這個疑問,在光復後,主角有次拜訪娃娃兵家,才終於獲得了解答

原來姊姊當時在信中埋下的伏筆,是暗示弟弟日本即將戰敗

那時候姊姊和他們的大哥在廣東的一位同窗有聯絡

那位朋友是一個愛國(當然是愛中國)分子

告訴姊姊許多戰爭的景況,還有過去中國革命的故事

其中最吸引她的就是「黃花崗之役」,因為那是漢人勇敢反抗異族的實例

於是她就在信裡暗喻,經過許多愛國志士(黃花缸)的努力

終於得以戰勝日本,品嚐勝利的果實(玫瑰花長得茂盛)

但是這是許多愛國志士犧牲自己所換來的(開出血紅色的花朵)



到這裡,主角才終於恍然大悟,解開心中的謎團

感佩姊姊的機智和勇氣(她還曾和那位愛國分子進行地下活動,而遭日軍逮捕,差點身死)

最後故事就在姊姊和那位愛國分子結為連理中結束

得到一個圓滿的結局。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

這一篇短篇小說能夠被選為國中教材,自然是有它的道理

除了它是正統的「臺灣文學」之外

它還應用了大量的象徵筆法

諸如用「壓不扁的玫瑰花」象徵打不倒、不向惡勢力屈服的臺灣人

用日本軍官手上的「藤條」象徵軍國主義的高壓統治、武力壓迫

用「黃花缸」象徵黃花崗72烈士、用「開得茂盛」象徵盟軍在多處擊敗日軍

用「血紅色的花朵」象徵愛國志士奉獻熱血,換來勝利

最後更用「姊姊和愛國志士的結合」象徵臺灣人在光復之後,終於迎接來幸福光明的未來



臺灣文學、眾多的象徵筆法、民族主義等元素

你說能不選它嗎?













嗯,但是我整理完這整篇文章的講義後

卻不知道為什麼有一種未竟之處的說法

該怎麼說呢,這篇文章依據目前的普遍解釋,似乎都是在讚揚臺灣不向惡勢力低頭

像株「壓不扁的玫瑰花」一樣

文末還不忘歌功頌德一番,讚揚一下光復好,有多好?

讓臺灣人民得到了璀璨的未來





讓人有一種......馬屁文學的疑慮?









我悄悄的動了這個念頭後

就仔細的研究了楊逵先生寫作這篇文章的背景

結果令我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





在闡述之前,我必須說以下的論述都僅是我自己的臆測

是未經證實的說法







首先,我們必須由楊逵先生的生平說起,不過你們如果能耐心看到這裡

我就已經很佩服你了 -.- 不如讓我長話短說吧,免得又讓人嫌贅言太多

但我得聲明,儘管要簡單講,一位文學家的生平也不可能短 -.-



簡單的說,他生在日治時代,是一個跨越日本、國民政府的老前輩

求學期間他曾赴日修習文學,深受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等作家影響

充滿人道主義的思想,因此特別關心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和弱者

(令人諷刺的是,影響他甚深的作家,國籍偏偏是高壓統治他的那國)



他曾創立一座名為「首陽農場」的農場,以供生活所需

「首陽」取自伯夷和叔齊的典故。(大一背過書的各位,應該熟到不行了吧)

「義不食周粟」,就是他想要表達的理念



他正式出道的作品叫作「送報伕」,是一部長篇小說

全書用日文寫成,該書敘述:

送報童飽受雇主的欺壓,加入時需要繳納龐大的保證金

待進入職場後,平時完全不支薪,薪水全部來自於推銷報紙

但當時正值戰時,有能力訂報的人少,故送報童往往會成為雇主的無償勞工

最後送報童在團結的抗爭之下,終於迫使雇主低頭,合理對待他們



故事一樣運用大量的象徵筆法

雇主象徵的就是專制的殖民政府,而勇於反抗不低頭的報童

自然就是受壓迫的殖民地人民了。





想當然爾,日本政府當然不會坐視這樣的作品風行

只發行了上冊就禁了下冊了。



但這本書已完全讓文壇注意到楊逵這號人物

他也正式嶄露頭角,成為文壇的新銳



楊逵本名楊貴,因幼時在工廠工作時常被同伴取笑為「楊貴妃」

故之後筆名就改為楊逵

取名「逵」是因其仰慕水滸傳中李逵的俠義精神,與自己所信仰的人道精神十分雷同



楊逵和他的髮妻葉陶女士是自由戀愛的伴侶

在日治時代時,兩人曾因共同參與抗日活動而遭捕

差點雙雙受迫而死



在光復後,楊逵持續觀注社會的弱勢族群

卻沒想到在二二八事件時,卻發生了改變他後半生的事情

當時他在上海的報紙起草一分《和平宣言》

呼籲國民政府能和平釋放二二八事件中逮捕的臺灣民眾,並且和平的處理緊張的國共問題



這文章一出可不得了,馬上觸怒了當時的臺灣省主席,陳誠

下令將他逮捕入獄,並判12年刑期,移送綠島。



在這一段時間,葉陶女士就自己扶養著5個子女。

也是同一段時間,楊逵在獄中創作了〈春光關不住〉這篇文章。





而〈春光關不住〉,正是〈壓不扁的玫瑰花〉的原名。







歷經12年的牢獄之災,終於在西元1961年獲釋。

但是跟他歷經磨難,攜手走來的髮妻,卻在短短的相處9年後

就離開了人世。



光復後妄想的璀璨未來,就在12年中虛擲了

參與不到孩子的成長、天倫之樂

待出獄後,一家團聚的時光卻抵不過在牢中的歲月。









何來光復後的臺灣人民希望?光明未來?









我們當然可以就〈壓不扁的玫瑰花〉表面上的意思來解讀這篇文章

但是有沒有可能性,在它改名之前

其實楊逵先生在獄中是想運用「明褒暗貶」的方式暗示我們一些事情呢?



文中專制霸橫的日本軍官,套用到當時白色恐怖下的國民政府,似乎也說得通?

臺灣人民飽受壓迫,沒有言論自由?

用漂亮的口號,帝(反)國(攻)皇(大)民(陸)來包裝武力壓迫的事實?



文中表揚臺灣人民永不低頭,不向惡勢力屈服的精神

若是套到深處戒嚴時代的臺灣島,又何嘗不是一種呼籲呢?







也許是我想太多了,但是當時的氛圍,以及身處囹圄的楊逵先生

會寫下〈春光關不住〉這樣的標題

我相信並不會是偶然,也許他的人被關住了,但是他的人道精神、他的呼喊

並不會因此被關住



不論是日本、還是後來的國民政府

當權者總是罔顧人民的痛苦,但是臺灣人不會就此被打倒的





偉哉,他故事的結尾大大的褒揚了光復,縱使政府想抓他的小辮子都抓不著

更想不到過了40多年,他的「象徵筆法」大作,竟然還活躍在國中教科書中

我想連他自己都始料未及吧。













不過、不過,這都僅是我的猜想罷了

也或者,楊逵先生的本意就真的只是想記述一下日本治臺時的臺灣人精神罷了









充滿暗喻和大量的象徵手法

外行看劇情、內行看意涵

這麼精彩的臺灣文學,這哪是一些以為只要夾雜「國罵」、「俚俗語」、「臺語」

就自以為「本土化」的「台客文化」所能比擬的?







也許我就像是硬要曲解詩經的宋代腐儒

明明是寫景的事,卻硬要解成有政治暗喻,完全失去了詩經本質的美。







但是一篇作品,能夠讓你有好幾種觀點









你還有什麼理由說它不好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泰瑞克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