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於時間之故,本來今天太座大人想聽點巴西的種種




無奈夜幕低垂,巴西這個主題又太大,還是留待過年期間有空再和大家分享吧
今天姑且來聊點輕鬆一點的
世界地理聊多了,今天來說說離咱們很近的臺北吧



我們都知道,在現在的臺北市裡面,很多地方都還保有許多清領時間的古蹟
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那四座城門
分別是:
東門(景福門):三級古蹟,座落在仁愛路、信義路、中山南路和凱達格蘭大道等數條道路的正中央
南門(麗正門):三級古蹟,規模是所有城門中最大的,現址為公園路、愛國西路和南昌路所組成的圓環
小南門(重熙門):三級古蹟,位於延平南路和愛國西路的交叉口
北門(承恩門):一級古蹟,是唯一一座至今仍保存原貌,未經翻修和重整的城門,位置在今日的忠孝西路、中華路、延平南北路交叉的安全島(?!)上


但是,其實古臺北城應該擁有五座城門
那第五座城門哪兒去了?


在過去的舊式建築中,一般的城門只會開四個門以供通行
不多開門的目的是為了防守方便,避免敵人有太多的缺口可攻擊
古臺北城卻硬是多了一座城門,難道那個多的城門就是現在不見的那座嗎?
No No ~

四個城門通常會開在四個方位
大家有發現,古臺北城在某個方位多開了一座城門嗎?

是的,就是南方
可是在最初的設計中,臺北城確實只有四座城門,分別是東、南、西、北門


由於古臺北城座落在臺北盆地的正中央,往南方而去的地區是現今的古亭、公館、景美等地
這些地區過去都是漢人重要的墾地,居住許多散居在城外的農散戶
使得通往南方的城門成為重要的交通要道,因此南門的規模變成了四座城門中最大的

後來在古臺北城的西南方,有個新興的聚落「枋橋」(今板橋,臺語仍保留古名)
當地的大戶林本源家族(就是有名的板橋林家花園的主人),為了避開艋舺當地的泉州人勢力,出錢捐建了這座新的城門
新的小南門於是進駐臺北城,讓它成了擁有五座城門的少見城池。
小南門因為運用當時最新的建築技術,是唯一的廊柱式建築,而且最特別的是其設計採「開放式」建築
就是打開後可以環看四周的城門,防禦性雖較低,但是提升其交通便利性


而剛剛提到的艋舺泉州勢力,過去曾是臺北城最華麗的西門,就是由他們集資捐建的
西門現在已經不見了,前文提到少的城門正是此門,至於它的消失,待會我們再來論述
西門亦稱為寶成門,當地的泉州三邑人捐建此城門後,希望藉由它雕樑畫鳳的華麗,來「寶物成就」艋舺的興旺
其豪華程度確實是五座城門之冠。
原址約在今日的西門圓環處(捷運6號出口出來後,遠東百貨和錢櫃中間的圓環便是了)


東門是最奇特的城門
在清領時期的臺北東區並非如日是時尚、潮流和高物質享受的地區
由於欠缺水利設施灌溉,反而是一片荒涼的荒地,鮮少人居
開了這個城門反而沒有什麼實質上的運用
反而在進入民國、百年之後,因為過去其介於總統府和(過去的)國民黨中央黨部中間
倒成為了特殊的地理標誌,甚至還有憲兵在裡面站崗,故為了怕憲兵有內急之時,在內部設有現代廁所
成了唯一有廁所的城門(它要是有靈,一定幹得要死......)
而由於近年來的民主開放,它更屢屢成為抗議遊行的中心,常受到民眾的破壞和牽累
未避免古蹟遭受破壞,現已用鐵欄杆將整座城門給圍起來了。



北門又名承恩門,其名之意是因為該門正對著北方的清廷,有「承接皇恩」之意
北門是臺灣府城的正門,防禦性最高,其基岩採用安山岩交錯而成
舊城門正對淡水河口,過去清廷官員要進臺北城前,必須自沿海搭船一路沿淡水河入臺,最後在臺北城郊上岸
然後由北門入城進入巡撫衙門,因此在今天的延平北路附近,過去還有一個「接官亭」(現在大概是黑貓大酒店之類的吧.......)
西元1985年,臺灣割讓予日本,日軍自基隆登陸後一路直指無政府狀態的臺北城(大官全跑了......)
但是在北門郊外時卻駐足不前,猶豫是否要進城(怕中國人有詐)
最後是仕紳辜顯榮(辜振甫之父)孤身出城請求下,才兵不血刃的入城,開啟日本治臺時期

北門是所有城門中保存最完整的城門
但北門能得以保存至今,其實得由西門的拆除說起


在日治時期時,日本人覬覦大稻埕地區的繁華
看上了今西門町那一整塊空地,希望能夠將其改建為日本人的活動區域
因此不顧民眾反彈(事實上他們也不曾在意過臺灣人的反彈)
強行將西門給全數拆除
由於西門拆除後,日人內部的總督府圖書館長和臺灣民眾嚴正抗議,民意難當之下
才迫使其餘幾座城門的拆除工作喊停
剛在規畫拆除的北門才得以倖免於難
但是西門也成為了唯一一座被拆除怠盡的城門
為了紀念此門,在今天的西門町公車站牌處,還保有一個「寶成門舊址」的石碑
下次有去西門町玩的朋友,可以試著找找看哦
(也順便可以考考同行的人,為什麼那地方叫「西門」町卻沒有西門?)



北門在進入民國後,命運依然多舛
雖然現代化後,淡水河的航運價值已大不如前
但因為北門位處臺北火車站附近,以及忠孝西路往三重、板橋方向的高架橋建設
使它一度差點遭到毀壞的命運
還記得我們小時候,北門被高架橋主線和延平南路匝道夾住的驚險畫面嗎?
現在隨著延平南路匝道的拆除,雖然稍回復了它一點面貌,可惜的是高架橋主線仍橫亙在它的面前,造成視覺上的突兀和遮蔽

過去在捷運板南線挖掘工程時,意外在忠孝西路的北門下方,發現了近千根的城門石基
因此臺北市政府在臺北地下區還規畫了一塊「臺北古城區」做常態性的展覽

※ 這就是臺北地下街的古城區示意圖啦~我跟小乖有去過

事實上,在西元1966年時,政府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
將南門、小南門和東門都整建為中國的北方宮殿式建築
其實已經失去了它們的原貌,唯獨北門因當時正在進行忠孝西路的高架橋工程
只得暫緩改建工程,意外使它保存了原貌

只能說北門是成也高架橋,敗也高架橋







我們的身邊其實有很多有趣的事物
只是我們都往往忽略它了


就像每個年輕人都有過去西門町瘋狂的歲月
但又有多少人,真的知道它為什麼要叫那個名字呢?




我喜歡臺北古城,要勝過臺北新城很多
因為古城的事物,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息
好像在告訴我關於這個城市的種種
它的前世今生



唯有接觸它和認識它
我才感覺到,自己是真正的臺北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泰瑞克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