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才第一次去到那片土地,但是從步下飛機座艙的那一刻起,我就喜歡上那片蔚藍的天空和遼闊的視野。那裡的人特別熱情,那裡的風充滿鹹味,那裡的太陽雖然刺眼,卻深深的把那片土地的美好烙印在你心底,久久不能撫去。回到臺北已經兩天了,我始終難以忘懷澎湖的風光。

  不只僅僅是因為「人」,更多的感想是因為那片秀麗的海岸和島嶼風光。

  所以,我決定在這段日子裡,用文字探訪那片土地,聊表我草草行走三天的遺憾。

  而且,用一格一格文字來思念妳,才符合菊島的浪漫情懷。






===== 菊 島 簡 史 =====

  澎湖群島,位於臺灣海峽北緯23°12~23°47,東經119°19~119°43,是目前中華民國唯一的「島縣」,澎湖縣。其境內擁有1個縣轄市──馬公市,5個縣轄市──湖西鄉、白沙鄉、西嶼鄉、望安鄉、七美鄉。澎湖的極東為查母嶼, 極西為花嶼,極南為七美嶼; 極北則是大蹺嶼,北回歸線23°則是穿越在群島之中的虎井嶼之南。


  向東距離臺灣本島約50公里,向西距離中國大陸約140公里,自古以來即被視作中國與臺灣之間的海運據點,是國際船隻行經臺灣海峽的重要中繼點和軍事要地。官方統計澎湖群島共有64座島嶼,此數據是沿用日治時期的統計,近年來澎湖縣政府已委託國立高雄科技大學代為調查統計,發現澎湖群島包含無人居住的大小島嶼,在退潮時最多共計有90座島嶼,但此數據至今中華民國內政部尚未審計通過,故官方資料仍維持舊有的64座。


  連橫在《臺灣通史》記載推測:「澎湖之有居人,尤遠在秦和漢之際,或曰楚滅越,越之子孫遷於閩,流落海上,或居於澎湖。」事實上這句話只對了一半,澎湖確實在秦、漢之前就有人居住,但是卻是在「史前時代」。在現今的七美鄉還留有「細繩紋陶文化」的遺跡,推測是西元前2500年的史前文明所留下來的。而澎湖最早見於史料可推至宋代,南宋時趙汝適著有《諸蕃志》,書中指出:「泉有海島曰彭湖,隸晉江縣」可知此時的澎湖被稱作「彭湖」,已有不少中國沿海的漁民因捕魚而來此休憩。


  到了元代時更是人煙興盛,為方便管理,元朝政府特在此設立「巡檢司」,其實這個政府單位並不大,依元、明、清三朝的官制來看,巡檢司只是衙門底下的一個基層組織,其最高層的主管稱作「巡檢」,只是一個九品官,因此你可以把這個組織視作現代某某分局下的刑事組或是緝毒組之類的,而通常這個組織會設置在人煙稀少之處,以方便政府管理。

  澎湖的巡檢司在元朝滅亡後仍持續沿用至明太祖洪武21年(西元1388年)才廢除,一直到後來明末的海將余大猷為攻打倭寇和沿海的海賊,才在澎湖重建據點再設巡檢司,但等到他去職後,這個單位就再度遭到廢除。

  但澎湖的海上地位仍然是不容忽視的,在西元16世紀時,當時正值歐洲列強海權擴張的年代,在他們將觸手伸至東亞海域時,幾乎幾個海權強國都十分覬覦這塊孤懸海外,卻又臨近中國的土地。


  我們很熟悉葡萄牙人在行經臺灣海峽後,因為看到臺灣島上蓊鬱蒼翠的山林,因而脫口而出:「Formosa!」,其意為美麗之島。但其實葡萄牙人在經過澎湖時,也對島上繁盛的漁業景象感到驚訝,這座小島彷彿東方的小里斯本,漁船、商人把港邊擠得絡繹不絕,因此稱這個地方為:「Pescadores!」,翻成漢字即為「百世多麗」,意思是「漁夫群島」,這也是澎湖為什麼又被稱作「漁翁島」的由來。


  葡萄牙人非常客氣,他們經過了臺灣、經過了澎湖都沒有占領,反而跑去占領更南邊的澳門。但繼之而來的荷蘭人就沒這麼客氣了,打從西元1604年起荷蘭人就十分妄想得到這塊繁榮又美麗的土地,先後多次派兵侵擾。荷蘭海將韋麻郎(Wybrandt van Waerwijck)在攻取葡萄牙占領的澳門失敗後,將其海軍轉進澎湖,企圖趁明朝守軍薄弱一舉奪下澎湖,最後在明將沈有容的交涉之下,才退出澎湖。


  沈有容何許人也?他是明朝的一位武官,出身福建,性好軍略且為武舉出身。當時因倭寇侵擾中國沿岸,並以「東番」(即臺灣)作為根據地,故明朝政府派遣熟悉臺灣海峽航道的沈有容討伐,他當時率有21艘軍船大破倭寇,並駐守在大員(即今臺南安平區),隨行一位文人陳第,還因感嘆臺灣特殊的風土地貌而寫下《東番記》一書,更在近年被選為高中國文課文。


  現今馬公市區內還留有沈有容當年和荷蘭人交涉的石碑,就藏在天后宮裡,只可惜我這次去天后宮在整修,無緣與他合影。
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


  但澎湖後來還是被荷蘭人所攻陷,在今澎湖「成功」地區,建立堡壘和炮臺。最後在明朝調派福建水軍與荷蘭水軍激戰8個月後,以承認荷蘭的臺灣統治權為條件,讓荷蘭人退出澎湖地區。並在暗澳(今澎湖文澳地區)建立一座天啟城。
IMG_5260.JPG


  爾後,在明清的歷史上,澎湖從不曾缺席過,一直到臺灣被鄭氏政權統治之前,澎湖的地位一直是在臺灣之上的,明朝政府對他的維護與關心遠超過海峽另一端的「東番」,原因是澎湖當時已是漢化程度極高的地區,幾乎是純漢人的移民社會,甚至歷經數代已發展出自己的獨特文化,而臺灣只是海盜和流民的躲藏地,且島內大部分還是原始森林,加上剽悍的原住民,對明朝政府而言這一塊化外之地是可有可無的。所以請各位不要懷疑,在你們現在質疑澎湖是不是比本島落後的地方時,請注意它的文化是悄悄領先我們好幾百年,早在宋代甚至更早以前就有漢人移入,當時的臺北可能還不是盆地,還是一個巨大的臺北湖呢!


  鄭氏治臺時期,澎湖更是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鄭氏家族的發跡源於海盜鄭芝龍(鄭成功之父),他最早即是以澎湖作為據點逐步發展,而鄭成功在渡海攻取臺灣時,也以澎湖作為其攻臺的中繼點,並在該處設立「安檢司」,甚至最後明鄭政權的最後一戰也是在澎湖發生的,清將施琅在馬公外海和明鄭將領劉國軒激戰得勝,在他登陸澎湖後,明鄭政權因失去海上屏障,隨即宣布投降。至今馬公市區內許多名勝古蹟大多是當時所留下的,如施公祠即時當年施琅登陸後的居所,萬軍井則是供清兵飲水所用的地下水井等等。


  清朝滅了明鄭後,澎湖的地位由軍事重地轉為渡海中繼點,不少意欲渡過「黑水溝」(臺灣海峽)求生存的中國沿海居民都會在澎湖先稍事休息後,再往鹿港或是臺南前進。一直到晚清時,清朝受到列強的侵擾,澎湖才又轉回原本的軍事據點,最有名的事件要算中法戰爭時,法國海將孤拔率鑑攻臺,一度還占領了臺灣基隆,但最後在清軍的還擊之下退出,因其欲封鎖臺灣海峽,故隨即轉進澎湖,想一舉奪下媽宮城(即今日的馬公,地名由來即為天后宮改建為媽祖廟),據說孤拔在沿海與清朝水軍進行海戰時誤中流彈,最後死於媽宮城。關於孤拔的死法說法不一,有病死、被炸斷的桅杆壓傷至死等說法,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位法國海將是葬身在澎湖外海,現在在馬公的中正堂對街,還可以找到孤拔將軍的紀念碑。


  澎湖在甲午戰爭後的歷史角色丕變,從此與臺灣就畫上等號。甲午戰爭清廷割讓臺灣、澎湖予日本,最後在二次大戰結束後歸還中國,但隨即發生的國共內戰迫使國民政府遷臺,從此就以「臺、澎、金、馬」並稱中華民國偏安東隅的政權,縱觀澎湖的發展其實是這四處歷史最悠久且歷朝戰略位置最重要的島嶼,發展至今卻成為中華民國的「二當家」,只排派金門和馬祖前面,甚至還被許多本島人當作偏遠地區,鳥不生蛋、雞不拉屎,這些都是源於對澎湖的不了解所造成的。


  事實上澎湖本島不僅是漁業重鎮,近年來更發展成觀光業極盛的「臺灣希臘」。海天一色的美景和特殊的低矮玄武岩地形,造就了這塊瑰麗的淨土,每到暑期觀光旺季總是擠滿來此渡假的人潮,單單馬公市區就擁有超過200家的民宿和10家以上的7-11,跟臺灣許多偏遠地區的鄉村比起來略勝數籌。且其歷史悠久的文化都在其城市裡刻下不同的印記,你可能在一處探尋明鄭時期的古蹟,拐一個彎就看見了過去國軍駐守的眷村景色,再往前走突然發現荷蘭人造訪的遺跡,而旁邊可能伴隨著結合觀光的「海上牧場」和新落成的現代化飯店,種種特殊的文化景觀和渾然天成的自然風光,都是在這座島上不容錯過的。


  澎湖的縣花是「天人菊」,它本是一種產於北美洲的植物,是生長季極短的一年生植物,但因其耐寒、耐旱性好,對土壤並無特殊要求,以砂質土壤以及排水良好的土壤最適合生長,故與澎湖特殊的火成岩熔岩地形結合,故在澎湖境內可以看見大量的天人菊。不過由於其生長季極短,大約在每年5、6月開花後,就會快速的凋零,一般觀光客最多的7、8月反而不常見到這種美麗的花朵。
澎湖縣花──天人菊 IMG_5424.JPG


  因為天人菊一般都生長在環境較惡劣的海邊,忍受狂風與巨浪的侵襲,正好可象徵澎湖人逆來順受、堅毅不屈的精神,故被遴選為澎湖的「縣花」,更讓澎湖享有「菊島」的美稱。



  下次若你有機會造訪澎湖,在品嘗美食和享受水上活動之餘,可別忘了沿著馬公市區找找看過去歷史的痕跡和天人菊的蹤跡哦!保證你會更愛這片土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泰瑞克斯 的頭像
    泰瑞克斯

    糙米蟲與世界的狂想曲

    泰瑞克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