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時間有限,今天就直接切入正題吧!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描述關羽威武而不能屈的經典橋段:「單刀赴會」,故事劇情大致上是說孫權多次派使者來索討劉備所借取的荊州未果,因而怪罪當初主張將荊州借予劉備的魯肅,要他提出適當的辦法討回荊州,魯肅因而獻計:

  《三國演義‧第六六回‧關雲長單刀赴會 伏皇后為國捐生》:「屯兵於陸口,使人請關雲長赴會。若雲長肯來,以善言說之;如其不從,伏下刀斧手殺之。如彼不肯來,隨即進兵,與決勝負,奪取荊州便了。

  三國演義中魯肅所獻之策為,孫吳將士兵屯駐在陸口,並派使者請劉備派駐荊州的虎將關羽前來會談,若是他肯前來會談則好好和他討論荊州問題,若是他有絲毫不從,就用事先埋伏的刀斧手將他給殺了。若是他不肯來,則應即刻進軍荊州,與劉備一決勝負,橫豎把荊州給奪回來。

  而關羽在演義中很輕易的識破魯肅的計謀,並且豪氣萬千的決定仍要赴會,還講出一串相當慷慨激昂又讓人佩服的一段話:

  「此是諸葛瑾回報孫權,說吾不肯還三郡,故令魯肅屯兵陸口,邀我赴會,便索荊州。吾若不往,道吾怯矣。若是怕討債不吃酒,便是不會欠債的。吾來日獨駕小舟,只用親隨十餘人,單刀赴會,看魯肅如何近我!

  簡單翻譯就是我關羽早已知道他們的計謀,但要是這樣就被嚇唬住我們豈不是要把荊州拱手還予吳國?我決定只帶親隨十餘人,帶一把單刀去赴會,我倒要看看他們有什麼能耐能整我!

2010_6_12_99757_11299757

  而荊州眾人此時立諫關羽,萬不可以「千金之軀」涉險,不可中敵軍奸計,但都被關羽喝斥回去,甚至還搬出戰國名相藺相如使秦的故事教訓眾人:「昔戰國時趙人藺相如,無縛雞之力,於澠池會上,覰秦國君臣如無物;況吾曾學萬人敵者乎?」(趙相藺相如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臣,他在澠池會上不也視秦國的虎狼之臣為無物嗎?更何況我這個能敵萬人的天下名將?)

  因此在關羽的堅持之下,最終荊州蜀軍僅簡單佈下「快船十隻」、「善水軍五百」在江上等候,而他依據他的豪語,單刀赴會去了。

  後面的故事大家應該都很熟了,關羽在會中氣概萬千,完全無視吳國君臣和埋伏的刀斧手,當魯肅提出荊州的問題時,他還屢次用冠冕堂皇的理由頂撞回去:「烏林之役,左將軍親冒矢石,戮力破敵,豈得徒勞而無尺土相資?今足下復來索地耶?」(烏林一戰,我家主公親自帶兵殺敵,你們怎麼說我們沒有立下功勞還讓你們以土地資助呢?今天竟然還跑來找我們要荊州?)

  接著他帶在身邊的勇將周倉也跑來插嘴言道:「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豈獨是汝東吳當有耶!

  這話的意思是說,天下的土地只有德行高潔之人才能獲得,豈能說這荊州是為你們東吳所有呢?堪稱相當擲地有聲的說詞,魯肅還來不及答腔時,關羽即斥退周倉言:「此國家之事,汝何敢多言!可速去!」(這是在討論國家大事,你怎麼可以多嘴?快快退下!)於是命周倉退出會談,其實是讓他前去招來蜀軍事先埋伏的人馬。

  之後關羽見到蜀國接應的人馬前來後,相當霸氣的「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魯肅手,佯推醉曰:『公今請吾赴宴,莫提起荊州之事。吾今已醉,恐傷故舊之情。他日令人請公到荊州赴會,另作商議。』說得不激不隨,絕妙收拾法。魯肅魂不附體,被雲長扯至江邊。」把膽小的魯肅給挾持到江邊,趕來接應的呂蒙、甘寧等人只得「恐魯肅被傷,遂不敢動」。

  接著關羽在從容不迫的登上蜀國的接應小船,才把魯肅放開,並「早立於船首,與魯肅作別。」,而嚇得魂不附體的魯肅只能「如癡似呆,看關公船已乘風而去。

  以上就是《三國演義》中有關「單刀赴會」一事的描寫,裡面的關羽堪稱藝高人膽大,視敵方虎穴如無物,並且用一股氣勢就震懾東吳諸將,絕口不再提要荊州一事。

  而那個被挾持就嚇得魂飛魄散的魯肅更是忠實演出「貪生怕死」的樣子,依然扮演他在《三國演義》中所被給予的忠厚老實的形象,關羽欺負起這位有「長者之風」的文人,讓人看了覺得氣概萬千,也覺得大快人心,蜀國又獲得一次巨大的勝利。



  一樣,要開始導回歷史的正途了,我們首先來討論《三國演義》這段故事的薄弱之處。

  其一,魯肅所獻之策漏洞百出。

  連我這個不識計謀的村野鄙夫都曉得,你在面對敏感的外交政治問題時,輕易「誘殺」敵軍陣前大將,這算哪門子的好計?這只會掀起兩國的全面戰爭吧?而後面所預設若關羽不肯來則直接和劉備一決勝負、把荊州給奪了,不就會得到和前面一樣的結果嗎?橫豎都是要戰,何不直接開戰?又計畫了半天都是要打,那何必繞這一大圈,又要你來獻策?整軍發兵便是,這是這段故事不嚴謹的第一處。

  其二,關羽的應變能力太差。

  有哪一國的將領會真的奉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危險策略?而且你還是己方陣營在前線的最大將,除了東吳的潛在威脅之外尚有北方的主要敵人曹魏要防著,而你說去瞧瞧便去,說得豪氣萬千,「看魯肅如何近我!」,若吳國真的捉拿你成功,那蜀國前線是否真的崩解?大軍聽誰號令?而你做這個決議卻只為了「看魯肅如何近我!」,這其實是讓後人看這段故事,關羽如何思慮不周,只想逞英雄的笑話吧?

  但不可否認的,是《三國演義》在這段文字中塑造相當成功的關羽形象,也讓他硬漢、忠臣、剛正不二的印象更深植人心,為全書的蜀國風雲更添光彩,但我們不能免俗的,要看看真實歷史上,那把單刀赴會的刀子,到底是誰提著去的?

dandaohui

  《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中提到,周瑜病困時,推薦了魯肅當作自己的繼承人,因此孫權才「拜肅奮武將軍,代瑜領兵。」,而遠從赤壁之戰後,周瑜意外病死,荊州問題就一直是吳蜀聯盟當中的一個很大的疙瘩,孫權不只一次向臣下透露自己想要奪回荊州的意圖,加上驕矜的關羽對吳國的態度也不如劉備友善,因此才會有「及羽與肅鄰界,數生狐疑,疆埸紛錯,肅常以歡好撫之。」(魯肅數次在兩國疆界的問題上和關羽好言相勸,望兩國能相安無事)的記載留下來。

  後來兩國的衝突不斷升高,魯肅也愈來愈難調解,最後在爭奪荊州三郡的問題時開始發生武力衝突,為了在口頭上取得雙方的共識,魯肅於是和關羽約定了一次類似最後通牒的會談。

  在這裡要先打個岔,魯肅在正史上並不是一個唯唯諾諾的長者,他反而是個難得一見的智者和大謀略家,年輕時候在鄉里間也是有名的任俠公子,家境很好卻自願資助準備立足江東的孫家,因此東吳政權中他占有舉足輕重的角色。

  在正史中他的韜略和遠見並不會輸給你所熟知的諸葛亮,早在諸葛武侯向劉備獻上「三分天下之策」之前,魯肅老早就已向孫權奉上在正史中相當知名的「榻中策」,即「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這段話簡單翻譯為:漢室不可能再復興了,而聲勢浩大的曹操更是不可能被除去,將軍若想要自立,當今局勢看起來唯有鞏固在長江以南的勢力,靜觀天下變動而伺機而動。而這項政策也成為吳國最後立國的治國基本方針,魯肅這一個獻策也奠定最後天下大勢的走向,只是他們最初計畫是「先鞏固江東,再進軍益州、二分天下以抗曹操」,殊不知最後卻殺出個程咬金劉備,卡在中間先奪了益州,反使天下成為三分之勢。

  而這樣韜略不凡的魯肅,在處理棘手的荊州問題時,相當勇敢果決的展現他少年在鄉里間的「任俠之勢」,我們來看看《三國志》中對他和關羽會談的詳細記載:

  「肅住益陽,與羽相拒。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俱會。

  魯肅為此駐軍在益陽,與關羽的軍營相望,並且主動向關羽提出會面,並約定雙方各駐兵馬在百步之外,而且兩人僅以單刀赴會。看到這裡已經告訴我們幾件事,單刀赴會是確有其事,而且兩人也確實有和談,但場面是光明正大在眾目睽睽之下,而且提出「以單刀赴會」者,是那個在演義中唯諾怯懦的長者魯肅。

  「肅因責數羽曰:『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

  魯肅在會談中馬上就數落關羽:「我們吳國會想把土地借給貴國,主要還是因為當年劉備軍剛遭曹軍大敗,想來你們無以為繼才借地供你們使用,而今天你們已經取得了益州,卻沒有歸還土地的意思,那我們退而求其次只取荊州三郡,你們怎麼可以還是不遵從呢?」

  「語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肅厲聲呵之,辭色甚切。羽操刀起謂曰:『此自國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而當魯肅的話還沒說完時,蜀營中有一人喊道:「天下土地唯有德者所得,那有一定屬於誰的道理?」結果被魯肅當場喝斥,並且用相當嚴厲的態度反彈,因此關羽才漠然持刀威脅該員:「這是在討論國家大事,你們別胡亂插嘴!」並看著那人離開。

  其實對話內容和演義中幾乎一樣,但角色幾乎完全顛倒,真正喝斥出聲之人其實是理正言辭的魯肅,而這段故事還沒完,在《吳書》之中還有更精彩的一段記載:

  「肅欲與羽會語,諸將疑恐有變,議不可往。肅曰:『今日之事,宜相開譬。劉備負國,是非未決,羽亦何敢重欲幹命!』乃趨就羽。

  魯肅將要前往和關羽會談,但是吳國諸將相當擔心事情會有變,急議力勸他不可前往,但魯肅說道:「今天所談之事,就是要公開討論之事,而劉備有負於我國,此事的是非都還未談論清楚,關羽有何膽量敢取我之性命?」因此仍決定去赴此會談,你有沒有發現角色似乎又顛倒了一次?

  接著在會談中,關羽的回應大致和演義中記載的差不多:「羽曰:『烏林之役,左將軍身在行間,寢不脫介,戮力破魏,豈得徒勞,無一塊壤,而足下來欲收地邪?』

  只是演義中省略了魯肅後面的回應,這段回應甚至是這段故事中最重要的,也是整個故事的關鍵,這段話還頗長的,完整節錄在下面:

  肅曰:「不然。始與豫州觀於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計窮慮極,志勢摧弱,圖欲遠竄,望不及此。主上矜湣豫州之身,無有處所,不愛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廕以濟其患。」

  翻譯:魯肅說道:「這種說法不對,最初我在長阪看到劉豫州(劉備)時,他手下的兵馬甚至還沒辦法校閱,無計可施而且非常焦慮,志氣已經被曹軍摧毀的很徹底,他當時只想的要逃竄,根本沒有應戰的心思。而我的主公當時憐憫劉豫州的無處可歸的處境,因此作出不愛土地而愛其才的決定,為了讓他有處所可歸而借地予他。

  「而豫州私獨飾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於西州矣,又欲翦並荊州之土,斯蓋凡夫所不忍行,而況整領人物之主乎!」

  想不到劉豫州竟是一個忘恩矯情之人,不僅已假藉我國變故而趁機奪取益州,還打算鯨吞蠶食吃掉我國剩餘的荊州之地,這種事情將軍認為是我們為人臣所能夠忍耐的嗎?更何況是統率一國的君主!

  「肅聞貪而棄義,必為禍階。吾子屬當重任,曾不能明道處分,以義輔時,而負恃弱眾以圖力爭,師曲為老,將何獲濟?」

  我聽說為了貪心而拋棄義理者,必遭禍險,關將軍身當重任,卻不能明辨是非、主持公道,以正義匡輔時局,反而自恃勇力而起不義之師,只想憑武力來一爭高下,古人有云:「師直為壯,曲為老。」,既然將軍在「理」字上都站不住腳,又怎麼能巴望會談能夠有好的結果呢?

  

  我相信大家看完以上的記載,會完全對魯肅的印象改觀,他這一席話才是真正的擲地有聲、義正言辭,而且完全無懼關羽的威武和脅迫。

  讓關羽最終只得「無以答。備遂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被辯得啞口無言,只得答應兩國以湘水為界,退軍而還),這才是歷史上,真正的「魯肅」單刀會關羽。

魯肅

  演義中搬弄了很多是非,提出單刀赴會觀念的其實是魯肅、而眾人力勸不可涉險依然慷慨赴會的依然是魯肅、會談中大聲喝斥不當言詞的還是魯肅,甚至最後曉以大義逼人罷兵者,還是這個「任俠好義、謀略無雙」的魯肅,在歷史上的「單刀會」,完完全全就是魯肅一個人的個人秀!



  這下我們知道幾件事,一個就是「孫權索荊州,誰提了那把單刀赴會?」

  還有一件就是,

  當你想造謠或是搬弄是非時,其實只要把故事的主角給調換過來,然後把故事寫紅了。





  就會有成千上萬的人,信你幾百年。










文:泰瑞克斯
圖片來源:網路
參考資料:《三國志》、《三國演義》
arrow
arrow

    泰瑞克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