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刊了幾天,讓自己沉澱一下,發現三國人物真的太多太雜,永遠都寫不完,光是大咖可能都不可勝數,更何況我還想專攻一些冷門、翻案的文章,確實是對自己造成了一些負擔。

  不過這些日子以來意外的和大家討論起這個永不退流行的話題,話匣子一開後反而大家的熱情都傳達開來,這也未嘗不是一個康樂團康的好題材。

  今天來講點歷史上的「大人物」,漢昭烈帝劉備玄德是也!

劉備

  有關劉備的翻案文章近幾年隨著曹孟德的歷史評價丕變,在華文世界中相當流行,但在歷史學家開始還原他真實面貌的同時,過去大家誤會多年的「忠厚、老實、大義、仁德」等形象卻隨著日本K社的遊戲大舉攻占電玩市場後,反而比過去更深入人心、更廣為人知,這讓現代的大耳公形象變成了兩極化,這是相當有趣的現象。

  在開始進入正題前必須先說明一個觀念,任何一個在歷史上留名的領導者,他絕對不可能只憑著所謂的「正義」和「仁義道德」、「親民、愛民」等形象就可以大行其道,成為優秀的君主,特別是在成王敗寇特別明顯的亂世時代,向來只有梟雄出頭的份,不可能有完全的「正人君子」,最後卻能與眾人一爭天下,甚至笑到最後。

  那些仁義和老實忠厚的形象,都是包裝精美的陰謀韜略罷了,打仗還讓敵軍先過河的仁義之師「宋襄公」,是不可能獲得戰國亂世的勝利的。

  《三國演義》中為了宣揚劉備的正統地位,因此用了非常大的篇幅(幾乎是整本書,只要劉備還活著的時候)去美化他和蜀國的眾將,那些話語我就不一一贅述在此文中,相信對三國有興趣的大家一定對那樣的形象非常熟悉,不就是正統、正派,實力雖然最弱但是最有骨氣也最為人民著想的仁德之君,以仁治世,卻老是敗在以力服人的曹操手下。

  OK,我真的不能繼續講下去了,因為寫到這裡我都已經快吐了,這是哪門子的歌功頌德方式?我相信劉備若是地下有知,他應該會笑倒在曹操的懷裡吧!

  正史上的劉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在演義中曹操與他煮酒論英雄的故事確有其事: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這段故事雖然因為演義的關係很有名,但我還是為大家還原一下《三國志》原文的記載:「當時曹操正從容的和劉備用餐,並且很平靜的告訴他;『現在天下真正可算得上英雄的,大概就是你和我而已吧,像袁本初(系出名門、雄據河北的袁紹)那一類的角色,根本不算數。』此時劉備正在用餐,聽到這段話竟不自覺的把筷子都弄掉了。」

  演義中寫到劉備聽到此言把筷子都給嚇掉(心中其志被曹操識破),因而假託受天雷大作之驚所致,含糊帶過,其實這段文字是出自於《華陽國志》:

  於時正當雷震,備因謂操曰:「聖人云『迅雷風烈必變』,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於此也!(當時正好一個雷擊打下來,劉備因此跟曹操說道:「聖人說:『面對不尋常的迅雷、暴風,人都應該存有敬畏之心。』,這是真的啊!天上雷震一響,竟讓我嚇得連筷子都掉了。」)

1332721721-3099773624

  《三國志》和《華陽國志》都未對曹操之後的反應多所著墨,反倒是《三國演義》很多舌的寫下「將聞言失筋緣故,輕輕掩飾過了,操遂不疑玄德。」這反倒是貽笑大方的推論。

  曹操連劉備是條潛龍,絕非是尋常歸順的朝臣都可以看穿,又豈會看不穿他是被哪件事情給嚇掉筷子?這是以狹隘之智去揣度古人大智的最佳負面教材,戒之、慎之。

  我們先說曹操所言「英雄」的定義是什麼?這裡當然不是指你心中所想的RPG遊戲主角,打倒萬惡的魔王拯救萬民於水火之中的英雄,而是「胸懷大志」,具備想要「匡復亂世」企圖心的當世之傑。

  我先不論你對曹操有怎樣的偏見,就正史上的作為看來他就是沒有篡漢,而且性格相當多變曲折的曹操,你永遠無法透過史書上寥寥數筆的記載去參透他這個。

  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他最先確實是有想要「終結亂世」的企圖心的,甚至最早而言他還算是對漢室最忠心的諸侯(比你們印象中的投機客劉備都要忠心得多),但最後在漢室腐儒和迂臣多次想要暗殺他、將他除之而後快的事件發生過後,他對漢室的態度才開始慢慢的轉變。

  試想你今天拼死拼活為一家股價暴跌、即將破產的公司效力賣命,以一己之力和賭上自家財產、拉動所有認識的人脈來資助這家公司,並且每天沒日沒夜的為老闆的事業版圖開疆闢土、收復舊有的股價,最後老闆卻老是安插他自己的人馬在公司內部會議扯你後腿,甚至動不動就向對手公司發黑函揚言要把你給辭退,這忠臣你還幹不幹得下去?

  曹操和劉備在「煮酒論英雄」的當下,曹孟德的忠心是還沒被打擊的,但是等到數個月後爆發第一次的「疑似暗殺曹操事件」後,他開始對這個漢室心存疑慮,並正式展開他內心的黑化,但此時他所講的「英雄」絕對是指有「終結亂世」大志的人,像袁紹那種只想割據一方當個土霸王的諸侯,對曹操而言那根本不是「胸懷大志」的英雄應所為的事。

  只不過,曹操以為被程昱評論為「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的大耳公是和他同一等級的英雄,他可能只看對了一半,因為劉備確實是想要「終結亂世」,只不過他終結的方式是想要讓他自己來成為真正的「漢室」。



  我們來看看正史中的劉備是怎樣的一個人: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這一段是先說明劉備的身世,他確實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只不過古代皇室多子多孫,劉備是劉勝的幾世玄孫或是幾百條分支,大家就心裡明白就好了)。接著有一段記載說明了劉備的性格。

  「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席為業。舍東南角籬上有桑樹生高五丈餘,遙望見童童如小車蓋,往來者皆怪此樹非凡,或謂當出貴人。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叔父子敬謂曰:『汝勿妄語,滅吾門也!』

  劉備是單親家庭,從小和母親以販賣草鞋和織席為生,他們家的東南角有一棵五丈高的桑樹,遠遠的看就像是一個小車蓋罩住他們家,只要經過的人都會覺得這棵樹不平凡,也有人會說這戶人家以後必出貴人。而劉備小的時候和同宗的玩伴在底下玩耍時,還會開玩笑的說:「我以後必定要乘坐有像這樣羽蓋當頂的馬車出入。」(意為帝王之車),而他的叔父聽到後常會緊張的告訴他:「你千萬別亂講話,這是會滿門抄斬的!」

  這段記載在正史中的故事很有趣,《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祖籍是蜀國人,修史時是晉朝,整本書裡面他雖然盡量公允但寫作角度還是會比較偏魏國(畢竟以時人的角度看,魏國才是正統),但是在蜀書的開頭他就用這種有點傳奇式的寫法來撰寫劉備的傳記,甚至是劉備童年所言的話語,都和當年漢朝開國帝王劉邦在見到秦始皇車駕所言:「大丈夫當如是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事實上劉備的個性和他這位遠祖真的非常的相像,兩人都善於收買人心、廣納豪傑(講白話文就是愛跟你搏兄弟感情),出招不按牌理,而且非常能屈能伸,並不在意個人榮辱,所以他們可以在眾多歷史事件中甘為小人,屈就人下,忍耐而等待機會再起,但若有一朝你被他們逮住機會,他們都會狠狠地咬你一口,絕不會放過你。

  例子有很多,就像是劉備在徐州時利用呂布來當他的看門大將(守著曹操和袁術),等到天下名將呂布為曹操所敗後,他評估自己絕非曹操的對手,於是決定出賣呂布到底,乾脆建議曹操把呂布這個反覆的三姓家奴給「處理」掉,一來讓自己的地位更穩固,二來呂布對他已無利用價值,三來他還想爭天下,要是讓曹操真得了呂布襄助,他劉備還能有戲唱嗎?(呂布死前曾和曹操建議:「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意指分別擅長步兵和騎兵戰的兩人聯手,天下已無可懼之人)

  以歷史上的個性看起來,劉備像是一個黑道的老大,他從不走正規的路線和你競爭,都是「來暗的」、「體制外」的方式來取勝,而曹操反倒像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企業主,他永遠只計畫著如何獲得最大利益,但他絕不容許自己發生閃失和失敗,並且要求自己的公司必須在各方面都領先對手一大步。

  真實歷史上的劉備面貌相當多,今天這篇文章大概一次講不完,謹先以一個部分去切入,其餘留待其他回再來分享。

  你可能不曉得,在劉備獲得後期的荊州群儒和益州群臣之前,他幾乎是自己手下最有戰略思想和最會打仗的一員大將,關羽和張飛(甚至趙雲)空有勇武,但他們都不會遠遠不及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將」那種可以自己規畫戰略、獨力作戰的將領,最多是好的將,而不是好的帥。

  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多必須擔任「校長兼撞鐘」的角色,甚至在用兵的謀略和韜略上都必須自己來,而他最出色也最成功的一場指揮戰役,就是你我都很熟悉的,《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出山之作:「火燒博望坡」。

15623859_537033

  這段故事發生在劉備客居荊州,劉表令他駐紮在新野(對朝廷漢軍的最前線),而曹操在終結北方的袁家之後,決意揮師向南,因此派出大將夏侯惇、于禁等人駐軍在新野的博望附近觀望,準備隨時起兵伐荊,而劉表也疑心劉備有貳心,荊州許多豪傑在劉備這個江湖氣極重的老大來到後多歸順於他,因此特命他前往博望與「漢」軍一會。

  演義中為了突顯諸葛亮是不世出的謀略天才,因此特地「張冠李戴」把這場劉備軍難得的勝利歸功於諸葛亮武侯的出山,其實這真的是抹煞了劉皇叔這漂亮的一仗,且看《三國志》中是如何述說這段事蹟的:

  「表疑其心,陰禦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

  翻譯:劉表相當懷疑劉備的用心,因此暗自對他有所提防,讓他率軍前往博望抵抗夏侯惇和于禁,兩軍對峙一段時間後,劉備便施展伏兵之策圍困敵軍,並且引火自焚軍營與糧屯,假裝己方的敗退,吸引夏侯惇等人率軍追擊,最後在引出伏兵來大破對方。

  這樣優秀的用兵技巧和計謀在史書上完全是出自於劉備之筆,同時劉表也並非是你想像中那昏饋老實、只愛妾夫人的荊州長者,這位「荊州八俊」之一能在亂世中生存自有他的道理在,他老早就看穿劉備之志絕非常人,因此運用借刀殺人之計讓他去和「官軍」正面衝突(這不就是劉備在徐州所用的技倆?),而劉備卻在此展現他難得的軍事運用。

  本來,他在中原每次被打得大敗都是遇到一些不世出的軍事天才,像是數次被親征的曹操所敗,或是曹家一門將領中,最能獨當一面作戰的曹仁,偏偏這次的對手是總是只能擔任武將,而非帥才的夏侯惇,這情況就像是關羽引兵去和曹操對戰一般,兩人的軍事策略高度相差太多,豈有不敗之理?

  而劉備在這場戰役中伏兵、火計和佯敗之策都運用上了,不得不說他確實是很有軍事天份的,而他這樣的「才情」也在後來的奪益州、攻漢中和夷陵之戰獲得發揮,而這幾場對蜀國而言最重要的戰役,諸葛亮都沒有參與,反倒是蜀國最倚重的幾位戰術規畫家,如龐統、法正都是隨侍其中的一員,唯一是劉備自己規畫所打的大戰役,就是先盛後衰的夷陵之戰(夷陵之戰在史實上是非常精彩的攻防戰,之後再為各位詳述)。

19300001392461131996395865874_950

  大家心裡所想的諸葛亮都是用兵如神的軍師型角色,其實在歷史上,他的用兵技巧可能遠遠不如劉備,更別提和其他「策士」級的謀臣相比,《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對諸葛武侯的評論為:「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這一段翻譯可能會讓很多軍師之神的粉絲崩潰:諸葛亮是治理國家的良臣,他的能力就和昔日的管仲、蕭何可相匹配(兩人都是擅長治國的輔臣),但是他連年興兵北伐卻始終不能成功,原因就在於戰場上的機變應對、為將的軍事韜略,都不是他這個人的強項所致!

  因此我一直強調,諸葛亮是一個很棒的行政院長、行政總理,但他打仗絕對不像演義所描寫得那麼出神入化,更不會時常上演用兵如神的「軍師奇策」,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當劉備在世時,要打重要戰役時,沒有一場戰爭是讓諸葛亮擔任主要的軍隊策士,來為戰爭出謀畫策的,因為甚至連劉備自己本身,都是行伍用兵的高手。

  劉備和諸葛亮的翻案形象真的寫都寫不完,這篇文章寫到這裡開始有點雜了,我相信未來一定還有很多機會可以和大家分享的(因為感覺東漏西漏漏掉很多東西)!





  如果各位喜歡這類的文章的話,或是有特別想知道哪些人物的樣貌,也歡迎多多留言給小弟意見,有機會(和時間)的話,小弟也很樂於和大家分享討論的!







文:泰瑞克斯
圖片來源:網路
參考資料:《三國志》、《三國演義》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三國志 劉備
    全站熱搜

    泰瑞克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