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昨天的話題,今天要繼續為大家探討在正史《三國志》中的劉皇叔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

  我們已經知道他的性格並非單純的以仁義行走天下,用兵技巧也並不像演義(或現在諸多遊戲、戲劇)中所描述的那麼糟糕,而你傳統對他印象中的「溫、良、恭、儉、讓」等特色,卻可能也都是建築在一些行為的美化,以及心機上的運用。

  你不能說他不好,甚至還應該對他感到佩服,他就是有這種魔力吸引天下英豪為他所用,並且甘心隨他浪跡天涯,這一點是真的和他的先祖劉邦很相像,他也確實當得起和曹操平起平坐的「三國當世英豪」。

  史書上的劉備,比起現在那些滿口仁義、愛民的電視角色(或遊戲)要來得真實又可愛,也可以看出他這個人其實是「流氓性」底的人,說他像漢高祖還真的是像到了八分,首先就從演義中一段有名的故事,「怒鞭督郵」說起。

brt00012100089

  「怒鞭督郵」這段故事相當知名,這是發生在劉、關、張三人義結金蘭後,討伐完黃巾賊餘黨有功而獲得皇帝召見,之後許他一個中山府安喜縣尉的職位,而劉備到職後未及四月,朝廷即又降詔,凡是因為軍功而升任官吏者當沙汰,而劉備此時剛好碰到督郵前來安喜縣視察,這位連名字都未曾留下的督郵在劉、關、張面前享盡威風,並且威脅「假冒皇親」的劉備應該立刻被沙汰去職。

  而安喜縣吏在劉備退下後暗自和他商量,督郵此番神情定是想索賄,而劉備明言他「與民秋毫無犯,那得財物與他?」,並未提供賄賂給督郵,結果次日縣吏即被拘提,並且以此要脅劉備。

  而性格猛烈的張飛經此一事後,始終嚥不下被督郵羞辱的氣,三杯黃湯下肚後正想前往理論,卻見有五六十老人在館驛門外痛哭,為得是督郵捉拿縣吏欲害劉備,而眾鄉老無能為力挽救,因此張飛一怒之下衝入堂中用蠻武把督郵給五花大綁,並且將他縛在縣前馬樁上鞭打,一連還「打折柳條十數枝」,最後是劉備聞訊而來後趕忙阻止張飛將督郵打死,但擅自鞭打朝廷命官的大禍已鑄成,三人只得流亡出逃,奔投代州劉恢。

  在這段短短的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幾個結論:其一,劉備勤政而愛民,在亂世中還秋毫未犯,故有人將害之則人民為其求情,此深得民心之證也;其二者,莽張飛性格剛烈,遇事只想以武力解決而不思考後果,對督郵跋扈的態度只想硬碰硬教訓了事,並未思考行事的後果如何;其三,劉備仁德過人。

  在《三國演義‧第二回‧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的原文記載中,張飛在鞭打督郵時喊道:「此等害民賊,不打死等甚!」,而演義中寫到劉備聞言的反應是:「玄德終是仁慈人,急喝張飛住手。」並且在關羽進一步進策說該殺督郵,兄弟三人「棄官歸鄉,另圖遠大之計」時,他還冠冕堂皇說道:「據汝害民,本當殺卻;今姑饒汝性命。吾繳還印綬,從此去矣。」,不但強留督郵一命,還把官印給掛了就瀟灑離去,完全符合仁義又正派的形象,並且不願輕易殺人。

  

  嗯,真的是這樣?




  《三國演義》這段張翼德怒鞭督郵的故事其實是有所本的,這段故事就記載在《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以下以完整文字還原事件:

  「靈帝末,黃巾起,州郡各舉義兵,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

  漢靈帝末年,黃巾賊興起,各州郡分別都有義軍奮起和黃巾賊對抗,而劉備也率領他的一群屬下跟隨校尉鄒靖討賊有功,因此最後受封為安喜尉。這邊要提一下,一個小小的安喜尉是不可能被召見至朝廷由皇帝來策封的,《三國演義》寫到劉備是在皇帝跟前被封為中山府安喜縣尉,是把皇帝的格局給作小、把劉備當時的層級給拉高,這點相信不用我特別點出,大家應該也都能明白。

  到封為安喜尉之前,《三國演義》除了在策封過程出了一點禮制上的問題之外,大抵上沒有與歷史相差太多,但是後面的劇情在正史中急轉直下。

  「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系其頸著馬枊。棄官亡命。

  後來督郵(還是沒留下名字)因為一些公事而到安喜縣,劉備主動前往求見,但卻未獲得督郵的召見,因此他直接衝入府中把督郵給綁起來,並且將他給「杖兩百」,最後再把自己的官印繫在馬枊上,開始棄官逃命的生涯。

  怎麼到了正史中,不僅打督郵的不是張飛而是「仁德著稱」的劉備,甚至連督郵都是他主動去找他碴,而不是被督郵欺負的受不了才起而反抗的啊?!

Untitled06
對照現在的遊戲老是打著劉備是「悲憫的仁德之君」,我真的無法止住心中的冷笑


  這段故事在《典略》中也有記載,而且內容還更為詳盡,附錄於下給大家參考:

  「其後州郡被詔書,其有軍功為長吏者,當沙汰之,備疑在遣中。督郵至縣,當遣備,備素知之。

  在被任命為安喜縣尉後,各州郡在不久後即接到朝廷的詔書,凡是因為軍功而擔任長吏者,必須免除其官職被淘汰(畢竟當時擊賊者太多,朝廷養不起這麼多官,只得先讓他們過過癮再裁掉他們),而劉備當時就已經懷疑自己是否就在這一波裁撤的名單之中,而當他發現督郵來到安喜縣時,他心裡就有一個底(被裁定了)。

  「聞督郵在傳舍,備欲求見督郵,督郵稱疾不肯見備,備恨之,因還治,將吏卒更詣傳舍。

  於是劉備立刻打聽督郵所暫居的館舍,並且主動前往與他相見,此時督郵大概已知劉備的來意不善,假稱身體不適而不見他,劉備因此而「恨之」(至於恨什麼就自由聯想了),因此立刻回到他的官舍,並且帶領著一票安喜縣的吏卒再度回到督郵暫居的館舍(求見不成乾脆動刀動槍)。

  「突入門,言『我被府君密教收督郵』。遂就床縛之,將出到界,自解其綬以系督郵頸,縛之著樹,鞭杖百餘下,欲殺之。督郵求哀,乃釋去之。

  劉備帶領將吏來到館舍外後,很不客氣的衝入門內,並且大聲喝道:「我收到府君的密令,他叫我前來捉拿督郵」(哪招,作賊先喊抓賊?!),而他馬上衝到床上把裝病的督郵給綁起來,並且一路將他帶到縣界以外,解下自己的官綬掛在督郵的頸子上,然後將督郵「綁在樹上」,「以鞭杖鞭打這位朝廷命官百餘下」,甚至最後打爽了以後還「想要殺掉他」,而督郵不斷的苦苦哀求他,望劉備能手下留情放他一馬,這才把他釋放而去。

  這段記載壓根兒沒有提到張飛、關羽等人,而且從頭到尾鞭打督郵、要殺督郵的人根本就是這位在演義和戲劇中「以仁德行天下」的忠良好人劉皇叔,更別提最後的求情根本就是督郵自己的苦苦哀求,與演義中那位「終是仁慈人」、「姑饒汝性命」的玄德公完全沒有任何關連......而《三國演義》為了塑造劉備善良正直的形象,再一次運用了的顛倒故事角色手法來撰寫故事,增加人物的鮮明度並適時將讀者導向劉備是正派、正統的形象。

  這例子在《三國演義》之中還有非常的多,再加上後人的推波助瀾與渲染,好端端在史書中詭詐又擅長操弄人心、並且很有江湖豪俠、黑道大哥氣息的劉備,竟然變成像孔老夫子再世一樣的「以仁為本」的稀代仁君,就像前文所言,劉備要是地下有知他應該不曉得該哭還是該笑吧。

19300001343042131595558950243_950  

  最後,還是附上一段《三國志》原文對劉玄德年輕時候的一段記載,也讓大家再認識一點劉備的面貌:

  「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

  劉備並不是特別喜歡念書,他喜歡狗馬之事(賽狗、騎馬的玩樂之事)、音樂和華麗的衣服,他身長七尺五寸(約172.8公分左右),手臂垂下將近到膝蓋附近,眼睛往左右瞄就可以看見自己的耳垂。但是他不太喜歡說話,卻善於領導眾人,快樂和憤怒這些情緒都很少表現在他的臉上,而且他相當喜好結交一些豪俠之士,因此許多鄉里的年輕人都爭先的要來依附追隨他。

  嗯,簡單的說,他並不是一個乖寶寶,反而是像一個貪玩的不良少年,而且很有「兄弟氣」,喜怒不形於色卻又愛結交豪俠之士,豪俠之士何也?非體制內之人也,你要說俠士也可、你要說黑道份子也可,總之不會是學堂內的正人君子。

  而那時在故鄉的劉備,你幾乎可以想像一個畫面:一個年輕又穿著瞎趴的大哥領著一群無所事事的小弟四處游蕩賭狗、賽馬,不學聖人之道,也不愛接觸古人之書,這其實和你印象中的「黑衣人士」或是校園小混混也沒有什麼兩樣。

  對照「怒鞭督郵」在史實上的真實面貌,你會發現劉備那些「求見不成就動刀動槍」、「反正我被辭定了,乾脆扁你一頓洩洩恨」、「我反正已經打了朝廷命官,乾脆把你給殺了也罷」的行徑,確實是很符合上述的推論的。

  但這也進一步說明,在亂世你要是想出頭,墨守成規的遵循古人之道,死讀書是沒有用的,能夠出頭的都是能活用時勢,並收歸人心,像劉備、曹操這一類的英傑人物。

劉備



  不過我們也不能一味的罵《三國演義》是誤導大眾的作品。

  畢竟有關劉備外貌的形容,「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這些特徵雖然聽起來滿扯的,但都是史書上正式認定過的(雖然這異相也真的有點太異了),所以我們稱呼他大耳公,倒也不完全是汙衊之詞,羅貫中先生的寫作也不完全是沒有所本。

  再者《三國演義》縱有千百個不是,至少他還是把成千上億的人給拉進這美好的三國世界,也才讓我們這些吃飽太閒的人,對二十五史中的三國史,情有獨鍾、不可自拔的陷入研究。









文:泰瑞克斯
圖片來源:網路
參考資料:《三國志》、《三國演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泰瑞克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