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勝投(W)、敗投(L)*

  「勝投」在棒球術語中的名稱為「Wins」,簡稱為「W」。
  
  「敗投」的棒球術語則為「Loses」,簡稱為「L」。

  當一位先發投手在場上先發達5局以上退場時,若己隊領先,他就成為「勝投後選人」,若保持領先至終場,即可紀錄先發投手奪得一場「勝投」。

  反之,若他退場時己隊處於落後,則成為「敗投後選人」,己隊若至終場都未能追平或逆轉得勝,則先發投手會被紀錄一場「敗投」(若該投手未完成該局的比賽在壘上留有超前分的情況下退場,後援投手未能順利止血使超前分跑壘員回來得分,造成球隊落後,敗投仍會歸屬讓超前分上壘的投手)。若一名先發投手在投完5局時仍處於落後,原本應為「敗投後選人」,但若體力夠充沛或教練視場上狀況,並未將其換下,使之繼續留在場上投球,最後己方在後半局數完成逆轉,則他則轉為「勝投後選人」。

  不過上述是最簡單的狀況,棒球場上其實每一局的調度都會影響比賽,場上的勝、敗投事實上是瞬息萬變的。

  當先發投手退場後,兩隊若在後續戰至平手,則比賽的勝投計算將從頭算起(但不需投滿5局),至終場前己隊取得超前分時的投手,則會取代原本的先發投手,成為「勝投候選人」;若先發投手投不滿4局在保持大幅領先的情況下退場,接替的中繼投手若投球局數達一定數量,並作出重要的貢獻維持比賽的領先,紀錄組依然有可能將勝投頒給該位中繼投手;當某一後援投手在比分接近時(差距在3分以下)登板救援,卻致使對方追平比數,則會紀錄「救援失敗」一次,並在此時該救援投手的身份將視球隊最後的勝、敗狀況轉為「勝(敗)投後選人」,原本的勝投後選人則變為「無關勝敗」。

  有點複雜是吧?總而言之一個投手若投滿一定的局數,當他退場時球隊保持領先,通常就與「敗投」絕緣了;相反地如果球隊的落後狀況是因該位投手的投球所造成,他即與「勝投」無緣。

  勝投和敗投的數據通常被視作評斷一名先發投手宰制力的基本數值,因為他與該名投手的勝率有直接相關。


Cy Young.jpg
【Cy Young】
本名「Denton True Young」,「Cy」這個名字是由其綽號「Cyclone」(龍捲風)的簡稱而來。
大聯盟百年歷史上產生許多「不可超越」的障礙,這個上古神獸的勝、敗場紀錄,應該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Cy Young的生涯活躍在100年前,1890年~1911年共22個球季共創下了511勝316負的成績,先發場次達到了815場,其中749場比賽完投比賽!這4項都是大聯盟的投手歷史紀錄,無人能及!
雖然當時的棒球規則與近代不同,投手板離本壘板較近,且對界外球判定好球的規則亦不同,但他過人的體力和優異的技術仍獲得眾人的肯定。
1955年Cy Young逝世,當時的大聯盟主席Ford Frick在1956年隨即提出設立「賽揚獎」(Cy Young Award)的構想,用以表彰每年度大聯盟表現最優異的投手選手。

用最偉大的投手來命名最有價值的投手獎項,實至名歸!



*勝率(W-L%)*

  「勝率」在棒球術語中的名稱為「Winning Percentage」,通常在數據表上會以「W-L%」這種寫法來表現。

  勝率是簡單計算一名投手拿到勝投的機率,其計算公式為:「勝率 = 勝場 ÷ (勝場 + 敗場)」。

  過去的經驗常會認為勝率愈高的投手就是「勝利保證」,其強度和球威應該遠在勝率低的投手之下。事實上這種看法僅陳述了部分的客觀事實,當然勝率高的投手相對取得比賽的勝利比他的敗場數較多,但棒球畢竟並非個人英雄主義的運動,一場比賽得以獲勝是靠場上所有隊友一同得到的。

  若一個待在打擊火力極不旺盛的球隊的A投手,每場比賽都能把對手得分壓制在3分以下,就算他場場完投,還是有可能因為隊友的火力支援不佳而勝投數不如想像中的多;反而一個表現中上程度的B投手,每場比賽均會掉個4~5分,但是因己隊的打擊火力支援足夠,場場都轟個10幾分,用分數壓過對方獲得勝利,相對而言他的投手勝率就會比前者高,但是實際上卻是A投手的宰制力遠在B投手之上。

  想想現在待在中日龍隊的陳偉殷,你就懂我在說的A投手是指哪種投手了?!

  因此這項數據近年來逐漸發展成「參考值」,而不是決定投手價值的「絕對值」。


Félix Hernández.jpg
【Felix Hernandez】
剛剛用來舉例的A投手,實際上在大聯盟還真有其人。
Felix Hernandez在2010年代表西雅圖水手隊時榮獲美聯賽揚獎的榮譽,但他該季僅獲得了13勝12負,勝率僅達0.520,票選第二名的David Price則是拿下19勝6負,勝率0.720的成績。
但因票選委員考量Hernandez所待的水手隊打擊不振(被網友們戲稱為「死屍級打線」),他所獲得的支援有限,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能維持2.27的投手自責分,投完249又2/3局,ERA+高達174,已盡了最大的一己之力,充分表現「一夫當關」的王牌投手精神,故將該年的投手最高榮耀頒發給他。

2010年獲得加冕的「King」Felix,也實際證明現代棒球中,勝率並非決定投手價值的關鍵因素!



*投手自責分率(ERA)*

  「投手自責分率」的正式棒球術語名稱為「Earned Run Average」,簡稱為「ERA」。

  投手自責分率的中文名稱亦常簡稱為「防禦率」,此種說法是由日文的漢字「防御率」變化而來,都是指一個投手在投滿9局的情況之下,平均會失幾分,其計算公式為:「(自責分 × 9) ÷ 投球局數」。

  舉剛提過的例子來說,2010年Felix Hernandez的年度平均投手自責分率為2.27,表示該季他每場比賽(9局),平均一場比賽只會失掉2.27分。

  在大聯盟賽場上,先發投手因投球局數較長,平均投手自責分率在3~4之間就算是不錯的投手,低於3以下的則是非常完美的演出;後援投手因出賽場次和局數較短,相對投手自責分率會較低,若是終結者的投手自責分率超過4以上,都算是不及格的成績(幾乎只登板1局就有掉分的可能,對球隊後段鎖住勝利相當不利)。

  其實除了上述簡單的公式之外,賽場上還有另一種由棒球專家統計簡化而出的數據,他們發現場投手自責分率的數值其實與「保送、全壘打、三振」數有極大的相關,故簡化出下列這個算式,計算投手不受任何因素影響,單就「投球內容」計算自責分率:「3 + (3*(四壞球 + 觸身球) + 13*全壘打 - 2*三振) / 局數」,這項數據的正式名稱為「Defense Independent Component ERA」,簡稱為「DICE」。

  但是除非經由另外的運算,一般而言這項數據並不會呈現在數據表上面。


Ubaldo Jimenez.jpg
【Ubaldo Jimenez】
身為科羅拉多洛磯山隊近年來少數自行培養的前火球王牌,Jimenez在2010年球季前半段前繳出了鬼神般的成績。
當年他在明星賽前竟獲得了15勝1負,自責分率僅2.20的成績,季中一度ERA低到在1以下,請記住他是一個每場比賽要吃6局以上的先發投手。
雖然該年下半季因調整狀況不佳使他無緣挑戰名人堂投手Bob Gibson在1968年創下的單季ERA1.12的最低紀錄,甚至勝場數只增加了4場(以19勝8負結算),但他這一季的大驚奇表現已讓他獲得了國聯賽揚獎的票選第三名,並首度獲選明星賽就擔任國聯隊的先發投手,是他生涯至今最豐收的一年。



*完投(CG)*

  「完投」的正式棒球術語名稱為「Complete Games」,簡稱為「CG」。

  當一個先發投手在整場比賽中獨立完成一場比賽,即稱為「完投」。如果投手完投而球隊勝利,則稱為「完投勝」,如這場比賽還未讓對方得到任何一分,則該名投手還可被紀錄一場「完封勝」(正式名稱為「Shutout」,簡稱為「SHO」);若投手雖然完投,但球隊卻始終無法超前最後招致敗戰,則該名先發投手則會紀錄一場「完投敗」。

  基本上在分工臻細的MLB賽場上,除非投手狀況極佳,不然很少會發生完投的狀況,如前一篇文章所述,教練很少為了一場比賽,讓自己的選手增加手臂負擔,反而在日本職棒比較常出現完投的狀況,故許多日職選手一年出賽場次雖不像MLB那麼多,反而手臂的負擔更重。

  下面這位投手就是這類悲劇的最佳代言人。


松坂大輔.jpg
【松坂大輔】
「平成怪物」松坂大輔是2000年間日本聞名世界的超級投手,時速超過150km的快速球、變化角度銳利的滑曲球、變速球和切球,使他在日職通算共奪下1355次三振,早早在成為自由球員前就被美國大聯盟的球隊給鎖定。
獲得美國綽號「Dice-K」之前的他,其實因日本職棒「王牌投手先發,完投勝」的觀念下,已經投出超量驚人的72場完投,給你一個對照組吧,在MLB以耐操出名的C.C. Sabathia在2011球季結束也不過才33場完投比賽而已。更別提松坂大輔高校時代在甲子園出賽時,曾創下過單場比賽完投17局、一共投出250球的驚世駭俗紀錄了。
帶著疲憊不堪的右手赴美,松坂大輔自新人年後的狀況每況愈下,這位2006、2009連續兩度世界棒球經典賽的最有價值球員,幾乎已被波士頓紅襪隊給放棄。

如果不是手傷的問題,「平成怪物」的成就絕不僅此而已!




*救援成功(SV)、救援失敗(BS)*

  「救援成功」在棒球術語中的名稱為「Saves」,簡稱為「SV」或是「S」。

  「救援失敗」的術語則為「Blown Save」,簡稱為「BS」。

  每一場比賽中均,最多只會產出一名「救援成功」或「救援失敗」的投手;「救援成功」的定義為「在己方球隊獲勝中的比賽中,負責最後關門工作的投手」,即是救援成功的紀錄者。反之,如果投手在有獲勝的機會時登板救援,卻使對方獲得追平或超前分,即會被紀錄為「救援失敗」。

  想要獲得「救援成功」,必須滿足幾項條件:

  1.後援投手登板投球時,己隊領先分數未超過3分,且至少要投完1個半局。

  2.該投手並非在最後一局才登板,但他在場上投滿3局,並保持己隊的領先至最後,可獲得1個救援成功紀錄。

  3.還有兩種狀況最複雜,當救援投手登板時,壘上留有追平分和超前分的跑者,此時無論出局數為多少,只要他能保持分數凍結的狀況結束比賽,也可以被紀錄為1個救援成功紀錄(不需投滿1個半局)。

  4.最後一種和剛剛那種很類似,就是當救援投手登板時,己隊領先3分,但他卻把局面搞砸到滿足救援條件(己隊領先分數未達3分),且對方有代表追平分或超前分的跑壘員在壘間,此時他若能終結比賽,亦能紀錄一個救援成功(雖然並不怎麼光采......)

  但「救援成功」的紀錄並非每場都一定會產生,我們用實際例子來解釋。

  當一名先發投手投完7局比賽退場後,領先分數已超過3分以上,此時登板封鎖勝利的後援投手即使投滿3局,也不會獲得救援成功的紀錄,因己隊的領先已超過3分;若是一名登板救援的投手不幸把比賽搞砸,使對方追平比數,但是卻讓對方不再得分,最後己隊再超前獲勝,則該名救援投手會同時被紀錄為「勝投」和「救援失敗」。

  通常,「救援成功」或「救援失敗」的紀錄對球隊的終結者而言較有意義,它所代表的即為終結者「終結比賽」的能力,參考價值比ERA要來得更高。

  當一個球隊終結者的BS次數超過10次時,代表他可能在最後關頭砸掉了球隊10場的勝利,是一個不稱職的終結者,將影響他在市場上的價值。


Mariano Rivera.jpg
【Mariano Rivera】
請珍惜你還看得見他的每一場比賽!你我都正在見證一位活歷史!
身為MLB唯一還身穿「42」號球衣的Rivera(1997年適逢第一位黑人球員Jackie Robinson進入大聯盟50週年,為表敬意所有球隊均將隊中的42號退役,因Rivera身穿42號登板的是1995年,故成為現今僅存的背號42號球員),是一個出身巴拿馬的漁村小孩,小時候家裡貧困玩不起棒球,就用木棒和石頭和同伴玩起簡單的接捕遊戲,他的同伴們當時並不知道,這個在跟他們互丟石塊的瘦小子,會成為大聯盟史上,救援成功最高的紀錄者。
生涯17個球季除了新人年以先發投手之姿登板之外,其餘16年他都是紐約洋基隊重要的後援投手,至今成功關門883次,一共拿下了603次救援成功(因他未退休,故紀錄會持續往上推)。這個救援成功的紀錄極有可能後繼無人,因為年輕一代的終結者幾乎沒有人可以和Rivera一樣持盈保泰,每年至少都貢獻30~40場救援成功。
全世界都知道洋基隊在第9局會打開門讓42號的Rivera出場,也都知道他就是會一直塞卡特球。

但他們就是打不到,這就是Mo的厲害之處了!





*投球局數(IP)、被安打數(H)、投手自責分(ER)、失分(R)、被全壘打數(HR)*

  「投球局數」的英文術語為「Innings Pitched」,簡稱為「IP」,這項數據紀錄了投手解決幾個人次的局數,當紀錄有「.1」、「.2」的出現時,指的是「1/3局」、「2/3」局,即該名投手在一出局或兩出局後即退場休息,並未完成該局的所有出局數。

  被安打數的英文術語為「Hits」,在投手數據中簡稱為「H」,指的是該名投手被打者擊出安打的總數。

  投手自責分的英文術語為「Earned Runs」,簡稱為「ER」,是指防守方的失分並非由場內任一野手的守備失誤或捕手捕逸所造成,而是由投手在投球過程中所造成的失分(包含投手犯規、投手失誤),都算作是投手自責分。

  失分的英文術語為「Run Scored」,在投手數據中簡稱為「R」,指的是該名投手在投球過程中,攻擊方所獲得的分數。與投手自責分不同之處,若是該失分是由防守方野手失誤或野手選擇所造成的,一樣會被紀錄進來。

  被全壘打數的英文術語為「Home Runs Hit」,在投手數據中簡稱為「HR」,指的是該名投受被攻擊方所擊出全壘打的次數。

  這五項數據是紀錄一名投手的基礎數據,通常會和勝、敗場數合併一起被討論,屬於認識一名投手的基本數據。


Roger Clemens.jpg
【Roger Clemens】
「火箭人」Roger Clemens是七屆賽揚獎得主,而且分別在美聯、國聯賽場上都拿到過,是歷史上拿過最多賽揚獎的紀錄保持人!
儘管他現在身陷禁藥疑雲,有晚節不保之嫌,但若真實看過他比賽的朋友們,一定會被他剛猛的速球和場上的霸氣所感染,相信眼前所見的正式棒球場上的投手丘霸主!
生涯24個球季他共投了4916.2局、被敲出4185支安打、363支全壘打,丟掉1707分的投手自責分,將失分控制在1885分,使他的生涯投手自責分率維持在3.12的優異成績。
354勝184負,0.685的勝率、11次入選明星賽、2次世界大賽冠軍、2次美聯投手三冠王(勝投王、防禦率王、三振王),2004年還以42歲的高齡奪下第7座賽揚獎,不論是賽揚獎數量還是獲獎的年齡都居所有球員之冠!

火箭升空,你看過嗎?





*四壞球保送數(BB)、故意四壞球保送數(IBB)*

  「四壞球保送數」的英文術語為「Base ON Balls」,簡稱為「BB」,在投手數據中是指投手所投出的保送數。

  「故意四壞球保送數」的英文術語則為「Intentional Bases on Balls」,簡稱為「IBB」,指投手故意保送的數量。

  對打者而言,這項數據可能是愈高愈好,投手則是完全相反。事實上在打者的數據中,四壞球保送的多寡可能與打者的選球能力較相關,對投手而言,這項數據就與投手的控球能力密切相關了。

  一個投手的控球能力愈好,就愈能把球控進好球帶裡面,相對會減少四壞球保送的機率,不易對自己造成麻煩,因此這項數據,往往可以用來討論一名投手的控球精準與否。


Greg Maddux.jpg
【Greg Maddux】
如果有人可以超越剛剛介紹過的Clemens,那個人鐵定是綽號「MadDog」(瘋狗)的Greg Maddux。
Maddux的球速並不快,但以控球精準聞名於世,曾有人戲言他可以把球投到捕手手套所擺得任何位置,你還可以指定要在第幾個指節進壘!
而他也名不虛傳的在1995年球季作出了驚世駭俗的一件事證明他的控球能力,當年他曾連續51局的比賽沒有投出任何一個保送,最後還是因戰術需要才中斷了這項紀錄,最後該年他竟然在209.2局的投球中只保送了23個人次,1997年他更是投了232.2局只保送了20個人,太不可思議了!
Maddux不只控球精準,防守手套也非常靈光,1990年~2002年他連續拿下13年的投手金手套獎,如果不是2003年一時失手的話,這個紀錄會更誇張,因為他接著在2004~2008年又拿下了5座金手套獎!他還是MLB有史以來唯一一位連續4年(1992~1995年)都拿到賽揚獎的超級強投!這段期間他一共拿下了75勝29負,勝率0.721,投手自責分只有誇張的1.98,在948.2局中僅投出了176個保送,想看他保送比得分還難!

講都講不完的歷史紀錄,Maddux正是無庸至疑的偉大投手!





*奪三振(SO)*

  如果轟出全壘打是打者最振奮的時間,那奪下三振的那一刻,可能就是投手最興奮的一瞬間。

  「奪三振」的英文原文為「Strike Out」,簡稱為「SO」,或因紀錄為「K」而簡稱為「K」。

  當一個投手在一個打席中完成3個進入好球帶的球數時,即表示打擊者遭到「三振」,此時在紀錄上,會紀錄投手完成一次「奪三振」,打者則被紀錄一次「被三振」。

  投手「奪三振」的次數多寡過去被視作是否為「三振型投手」或「強力型投手」的佐證資料,因為投手靠自己獨力完成出局數,給人一種「一夫當關」的感覺,無形間會帶給打者難以超越的壓力。


Nolan Ryan.jpg
【Nolan Ryan】
有看2011年季後賽的朋友,有沒有覺得德州遊騎兵隊的老闆有些眼熟呢?事實上,他正是大聯盟史上的三振王,Nolan Ryan本人。
Ryan生涯24年保持很多難以被突破的紀錄,由於他活躍的年代(1968年~1993年)能投出100mph以上速球的選手並不多,故能投出101mph的Ryan獲得了「特快車萊恩」(The Ryan Express)這個綽號。
生涯324勝294負的他一共奪下了5714次三振,領先目前第二名的Randy Johnson近1000次,獨居史上第一!
但是他的控球能力並不像Maddux那麼優秀,生涯2795次保送也同樣是位於史上第一的地位,不過他生涯也演出了7次無安打比賽,是目前史上完成最多次數的投手,並且在1973年單季完成2次無安打比賽!同時他生涯共有12次的1安打比賽(也就是距離無安打比賽只有一步之遙),同樣領先大聯盟所有投手!他同時也是史上第一位(除了Jackie Robinson以外)被3支球隊(加州天使隊、德州遊騎兵隊、休士頓太空人隊)都退休背號的球員。

不過,別以為Ryan現在看起來和藹可親就以為他是個慈祥的老爺爺,不信的話,你們可以問問Robin Ventura的意見......
Robin Ventura hit.jpg





*ERA+*

  又來到了我不知該如何翻譯的術語名稱了,其實ERA+和之前在打擊數據篇所提過的OPS+相當類似,是一種更準確計算投手控制失分的能力與聯盟平均值的一種數值,它的計算公式為「ERA+= 聯盟平均自責分 / 投手自責分 *100」。

  當ERA+的數值愈高時,表示該名投手控制場面的能力愈高,能力超過聯盟其他選手愈多,事實上這項能力值搭配WHIP值,可能更值得我們用來討論一名投手的主宰力和掌控力,以及探討他在聯盟中的地位。

  在這個外國的維基百科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珍貴的數據,裡面跨球季、年代比較了許多選手的單季ERA+數值,你會發現身在排行榜中的人一個比一個還驚人!

  如前所述,通常後援投手的ERA會比較低,相對在ERA+的比較中會較占優勢。因此生涯投手自責分僅2.21的Mariano Rivera目前還位居生涯平均ERA+排行榜之首,但排名第二名的那位......他可不是等閒之輩:


Pedro Martinez.jpg
【Pedro Martinez】
在2009年經歷費城人隊與洋基隊的世界大賽激戰後,Pedro Martinez就這麼靜悄悄消失在賽場上了。
我很懷念他,真的,誰叫他那麼令人難忘?
Pedro Martinez是一位生涯219勝100負的投手,18年生涯中創下2.93的低自責分率,而他是一名「先發投手」。
Pedro的生涯共獲得3座賽揚獎殊榮,分別在1997年、1999年和2000年所拿下,而這3年中,他的ERA+成績是「219、243和291」,特別是2000年那一年,他拿下了18勝6負,自責分率1.74的成績,三振284人次只丟掉了區區42分,ERA+突破了291這根本不是現代人(不論上古神獸)所能達到的數字,直接橫掃了所有第一名的選票無條件獲頒賽揚獎!第二名的Tim Hudson雖然拿下了20勝9負,但他的ERA+僅113分,體會到他們之間巨大的差別了嗎?

雖然他是個大嘴炮,但他是屬於有實力的那種大嘴炮,如果他真的把Babe Ruth從墳墓裡叫起來,我還真的相信他會把他給K掉!(當年代表紅襪隊出戰的Pedro,曾在媒體聯訪中被問到對Ruth魔咒的感想,他表示Ruth那個死胖子最好不要躺在墳墓裡,他要把球塞進他的屁眼裡......)





*每局被上壘率(WHIP)*

  「每局被上壘率」的英文原文為「Walks Plus Hits per Inning Pitched」,簡稱為「WHIP」。

  這項數據所代表的意思指投手除了失誤以外,「平均每局會讓打者上壘數」,觸身球、故意四壞球等次數均不予計算。其公式為:「(安打 + 四壞球)/投球局數」。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投手的WHIP值為1.000,表示他每1局會讓1名打者上壘,投3局總計會有3名跑者上壘;但若是WHIP值為略高的1.500,則表示他每1局會讓1.5名打者上壘,若是投3局可能就會有4.5名跑者在壘上。聽起來好像沒差很多,那如果我們把狀況改成,兩位投手剛好都在同一局形成全部的上壘數呢?1.000WHIP的打者因為至多在1局只會有3名跑者上壘,最壞的情況就是形成滿壘,會不會失分還不盡然,但若是WHIP為1.500的投手,他應該已經掉了2分了(因為不會有0.5個人),如此一來,就可以明白WHIP值對於判斷投手能耐,其實是很重要的數據。

  相較於投手自責分率,WHIP值反而更能顯現出投手對打者的壓制能力。如果WHIP值很低的話,代表該名投手的穩定度高,很少讓對手製造上壘的危機,反之,則會使投手時常讓自己陷入險地。

  有關WHIP的文章,如果想知道更清楚的資訊,建議各位朋友可以參考這裡

  而大聯盟百年歷史上,只有一個男人可以把生涯的WHIP值維持在1.000以下,他叫作Addie Joss,是個1902年~1910年(清朝末年)的投手。而我們比較熟知的投手裡,有個傢伙也以生涯WHIP值1.054高居第四名的位置,嗯.......要把球塞進Ruth屁眼裡的仁兄便是了。



Curt Schilling.jpg
【Curt Schilling】
或許比WHIP值,Curt Schilling還遠不及Pedro,但他也擁有生涯1.137的極佳表現,目前排名並列史上第30名(現役球員最高的Roy Halladay也才排第46名)。
我們可以確信的是,Schilling除了嘴炮和血襪很有名之外,場上功夫也確實有兩下子,生涯216勝146負,在季後賽更是了得,參與12個系列賽拿下11勝2負,自責分率2.23的成績,如果再縮小到世界大賽的話,他的成績是4勝1負,自責分率2.06,幾乎有他出賽就一定會贏季後賽!

Curt Schilling20年的生涯中雖從未獲得賽揚獎的肯定(當然也和他跟一堆怪物同時代有關),但他那奮戰不懈、有話直說的硬漢本色,將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被安打率(H/9)、被全壘打率(HR/9)、保送率(BB/9)、奪三振率(SO/9)*

  「被安打率」的英文原文為「Walks per Nine Innings」,簡稱為「H/9」,其計算公式為:「被安打率 = 安打 × 9 ÷ 總投球局數」,即計算每場比賽(9局)該位投手所會被擊出安打的平均值為何。

  「被全壘打率」的簡稱為「HR/9」,其計算公式為:「被全壘打率 = 全壘打 × 9 ÷ 總投球局數」,一樣是利用公式算出該名投手在一場比賽中被打全壘打的機率為何,而「被安打率」和「被全壘打率」一般被視作衡量投手製造出局數能力的佐證資料,但並非絕對,部分飛球型選手因投球特性極易造成長打,有可能被全壘打率極高,但卻不影響他整體的壓制能力。

  「保送率」的英文數語為「Walks per Nine Innings」,一般簡稱為「BB/9」,其計算公式為:「保送率 = 四死球 × 9 ÷ 投球局數」,可由此項數據計算出每9局一名投手所送出的保送數量,參考價值會比「保送數」要來得高,因為他所取的是平均值。(簡單的說,先發投手和後援投手因投球局數的不同,先發投手的保送數在多數情況下,一定會比後援投手要來得高;若改由保送率來平均比較,則兩者較能趨於平衡,其數值也較有參考價值)

  而「奪三振率」的英文術語為「Strikes outs per Nine Innings」,一般簡稱為「SO/9」或是「K/9」,這項數據的是由「奪三振率 = 三振人次 × 9局 ÷ 總投球局數」的公式而來,我們可以由這項數值中得出一名投手在每9局所能三振的人次。

  從一位投手的SO/9值,我們可以判斷他是否為三振型的投手,有時候當投球樣本數不足時,無法由三振總數判斷時,往往會依據SO/9值的資料作為佐證,我個人認為這項資料的重要性比「奪三振」要來得高。

  就像之前介紹過的三振王Nolan Ryan雖然擁有史上最高的5714次三振紀錄,但SO/9值僅9.5,反不如三振總數排名第二的Randy Johnson,Johnson保有4875次三振,但他的SO/9值高達10.6,是目前史上最高的SO/9值紀錄,平均每9局要被他K掉近11個人!


Kerry Wood.jpg
【Kerry Wood】
1998年的5月6日,芝加哥小熊隊有名新人投手在面對休士頓太空人時,竟然飆出了單場20K,技驚四座,而他的名字就叫作Kerry Wood。
Wood曾被視作極有可能挑戰Nolan Ryan王座的年輕新秀,新人年他就飆出了233次三振,高達12.6的SO/9值!如果不是手傷,他現在絕對不可能只有1576次三振的紀錄。
經歷受傷復出、角色調整,昔日的小熊隊王牌先發已轉變為牛棚的救火大將,登板次數減少使得他每季的三振總數都達不到100的門檻,但你以為Wood的身手鏽掉了嗎?
生涯平均10.3的SO/9值,剛結束的2011年球季也有10.1的表現。

SO/9值讓你知道,Wood始終是那個讓打者吃鱉的Wood!





*三振四壞比(SO/BB)*

  「三振四壞比」並無正式的英文名稱,一般會直接簡稱為「SO/BB」,其計算公式為「三振四壞比 = 三振次數 ÷ 四壞球次數」。

  這是一項投手和打者都適用的統計數據,由於當作分母的是四壞球次數,因此以投手而言可以簡單看出一位投手的控球能力如何,如數值太小的話,是否保送過多?(但此數值並非絕對,因有些投手並非以三振見長,這項數據的數值自然不會太高)。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近代有位曾獲西雅圖水手隊開出的千萬年薪的投手,他有一年在這一項成績上的成績竟然在歷史上鮮有人及:

Carlos Silva .jpg
【Carlos Silva】
如果你不是有一點點大聯盟基礎,你還真的叫不出這傢伙的名號。Carlos Silva,這位大聯盟生涯9年獲得70勝70負的投手,生涯的SO/BB值為2.33,從未入選過明星賽或得到任何一個獎項,充其量是球隊的第三、四號先發,其實是再平凡不過的傢伙了。
但是在2005年的季賽,他代表明尼蘇達雙城隊出賽時竟在188.1局的投球中繳出71次三振9次保送的驚人成績!該季的SO/BB值爆衝到7.89,不只是他個人的新高,更是近代少有的數據!
不過下一季開始他又回歸了那2.00出頭的SO/BB值,證實大家只是虛驚一場,曇花終究僅是一現......
  





文:泰瑞克斯
圖片來源:網路
資料來源:Baseball Reference、Wikipedia、MLB.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泰瑞克斯 的頭像
    泰瑞克斯

    糙米蟲與世界的狂想曲

    泰瑞克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