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手(Pitcher)*


  投手,英文名稱為「Pitcher」,簡稱為「P」。

  是棒球比賽中9個守備位置中最特別的一個,他所負責的工作是將球投給攻擊方的打擊野手進行揮擊,也通常被視為可主宰棒球比賽的靈魂球員。

  一般而言,任何守備位置都會有左撇子和右撇子的分別,這個現象在其他守位的影響可能不大,但對投手而言,慣用手是哪一隻手會影響他的姿勢、球種和,甚至價值。一般而言,世界上各地的棒球聯賽還是以右投手居多,較罕見的左投手如果還擁有相當的球威和素質,往往會比能力相當的右投手來得珍貴,因此我們就可以發現,在自由市場或交易談判桌上,一個能吃局數又有數種球種的左投手,往往能創下天價的合約,以近例來看,耐投的C.C. Sabathia和控球精準的Cliff.Lee,就是獲得大合約左投的極佳案例。

  由於只要不違反規則,投手可以自由選擇其出手動作和球種,因此自由發揮的空間極大,大聯盟百年間產生許多姿勢特異或球種特殊的投手,有些投手甚至只專精一~兩種變化球種,就可以在大聯盟賽場上叱吒風雲。


Tim Wakefield.jpg
【Tim Wakefield】
剛剛在2011年球季拿下生涯200勝的Tim Wakefield是目前大聯盟場上最知名的「蝴蝶球投手」。
已經高齡44歲的他還得以征戰沙場,除了他豐富的投球經驗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他的主要球種「Knuckleball」(通稱蝴蝶球,正式名稱應為彈指球)不需要花費太多的體力。
但是由於這種球路的軌跡飄忽不定,對捕手而言是極不易接捕的變化球(因為連投手自己都不知道它會飛去哪),所以通常以這種球路當作主力球種的投手,球隊會為其配置專用的捕手培養默契,以利接捕。

已出賽19季的Tim Wakefield今年僅獲得7勝8負。對於已達成生涯里程碑的他來說,在2011年與紅襪隊的合約也已到期,紅襪隊提出續約的可能性極低,傳奇的蝴蝶可能就此消失在賽場之上,成為絕響。




*投手分類──出手角度*


  一般而言,投手除了可依慣用手區分出「右投」和「左投」之外,尚可以用「出手角度」「解決打者的方式」「投手分工」等分類再細分為以下幾類的投手。

  先來談談「出手角度」

*上肩投法

  俗稱此類投法為「高壓式投法」,此類投手的投手出手點約在11點鐘~1點鐘方向(視左、右投而不一),由於出手動作是將投球慣用手抬至最高點,再將球下壓投出,宛如將球由高處往下壓,故得此俗稱。

  上肩投法和斜肩投法是最傳統的兩種棒球投球方式,故也是最風行的兩種投球姿勢。其實此種出手角度的揮臂動作和重心移動與斜肩投法幾乎相同,只是在投球動作的最後階段將手臂拉高,並利用較遲的放球時間,使球由高向低朝捕手方向飛去,使球路的進壘角度落差頗大,常會使打者感到一股霸氣和壓迫感。

  但是上肩投球十分費力,因此在投球過程中,投手常因極高的出力而顯得面目猙獰,且投手若未善加保養手臂,極有可能造成受傷、損害生涯。


Tim Lincecum.jpg
【Tim Lincecum】
舊金山巨人隊的不動王牌Lincecum就是採行此種投球方式。
Lincecum的主力球種除了速球之外尚有12-6的大角度曲球,配合高壓式投法的放球點,讓他的曲球威力更顯著,打者往往只能在本壘板站著拿香而已。
其實Lincecum的動作並非最標準的上肩投法,他整個投球的機制是經過他父親研究人體力學後,發展出最適合Lincecum矮小身材所使用的姿勢,因此他在簽約前都會再三和球隊確認,不會更改他的動作才會簽字,因此造就了我們在場上看到他那誇張又驚人的投球動作


*斜肩投法

  俗稱此類投法為「四分之三式投法」,此類投手的投手出手點介於高壓投法和側肩投法之間,出手點約在10點鐘~2點鐘方向(視左、右投而不一),其原英文名稱為「Three-quarter」,故其俗稱方式實由英文意譯而來。

  斜肩投法相較於上肩投法較為省力,故是目前全世界採行最多的投球方式。

  根據研究,斜肩投法是所有的投球方法中最符合人體工學及力學的投法,也是最容易上手的投法,故常被初學棒球者所採用。斜肩投法同時也是最適合奠基動作基礎的姿勢,不少投手在改練上肩投法和側肩投法之前,都是先採行斜肩投法進行訓練,說它是投手投法的基礎動作,一點也不為過。


王建民.jpg
【王建民】
「臺灣之光」王建民,就是使用此種投球方式在大聯盟中征戰。
靠著這個姿勢,王建民在大聯盟6季中獲得了59勝29負,2006年和2007年更連續兩年達成單季19勝。
他是目前臺灣棒球史上,在美國職棒大聯盟獲得出賽場次和勝場數最多的投手。


*側肩投法

  俗稱此類投法為「側投」,此類投手出手時,手臂大多呈現橫擺在身體旁邊的方式,大致在身體的3點鐘和9點鐘方向(視左、右投而不一)。

  一般而言若是出手點高於3點鐘或9點鐘方向的投球姿勢即為斜肩投法,低於此限者則視為低肩側投;側肩和斜肩是很相類似的投球方式,部分斜肩投手甚至可以在投球過程中突然採行側肩投法,造成突襲式的好球擾亂打者節奏;但是低肩側投的出手時機點和動作機制就有極大的差異,兩者不適宜混為一談。

  由於側肩投法的移動機制是採水平移的方式,故採行此種投球方式的投手若精通「橫向移動」的變化球種(如滑球、伸卡球、切球等等),則會對位於同側的打者形成極大的威脅,因變化球軌跡可能會由內角直接移入好球帶,但是相對而言,若面對位於另一側的打者(如右投對左打),這一類的威脅反而會變為對打者有利,因變化球會由外角進入好球帶,若確實掌握極易揮擊成長打。

  因此側肩投法的投手不論左、右投,均十分重視變速球的能力,這種球威不受變化軌跡影響的球路,不論對哪一側的打者均能造成威脅,故成為側肩投手現在必修之課。


Dennis Eckersley.jpg
【Dennis Eckersley】
參與大聯盟24個球季,生涯197勝171負390救援成功的大投手Dennis Eckersley,即是側肩投法的投手。
不論是勝場數還是救援成功數都只差數步之遙就可進入新里程碑(200勝、400救援成功)的他,是大聯盟裡面先發轉任救援最著名的例子。
1987年在他32歲時,他由國聯的芝加哥小熊隊轉投奧克蘭運動家隊,當時運動家隊有計畫性的讓他轉任終結者,而他也出色的在隔年球季就拿下了45次救援成功,自此開啟他人生的新一頁。


*低肩側投

  乍聽名字很容易和低肩投法搞混,而且此類投球法並無特殊的別稱。

  當慣用低肩側投的投手在出手時,前半段動作大抵和低肩投法相同,但是後半段動作會將使手臂呈現水平,在3點鐘或9點鐘方向(視左、右投而不一)或更低的地方放球,方式雖然類似側肩投法,但出手點更類似於待會將介紹的低肩投法;因球路比側肩投法更低,軌跡也較類似低肩投法,故十分有利「上飄球種」的使用,對於側肩投法較容易引誘打者出棒的「橫向移動」投法也能對同側的打者造成壓力,美中不足的是兩者均受限於另一側的打者,故近代的側肩打者多會加強變速球的運用。

  不過美、日職棒對低肩側投的定義均不明,在日本,低肩側投被視為側投,但在美國,低肩側投被歸屬為低肩投法。若以現在效力於日本職棒養樂多燕子隊的韓國籍救援名將,林昌勇為例:
林昌勇.jpg
  他的投球動作在日本被視作側投,但若依美國的分類則屬於低肩投法,臺灣則會將它細分為低肩側投,三者間有些許差異。


Brian Fuentes.jpg
【Brian Fuentes】
前科羅拉多洛磯山隊、洛杉磯天使隊的終結者Fuentes,就屬於臺灣所稱「低肩側投」的投手案例
11年的大聯盟生涯共拿下了199次救援成功,距離200救援成功僅餘一步之遙。
Fuentes向來以「姿勢怪異」、「出手點特殊」著稱,儘管球速不快、變化球種亦不多,但是靠著特殊的放球點和左投的優勢,讓他在全盛時期仍能造成打者極大的困擾。
2009年在天使隊擔任終結者時還曾拿下48次救援成功,完全替天使隊補上K-Rod離隊的空缺。


*低肩投法

  此類投法的俗稱相當多,「下勾投法」、「潛水艇式投法(Submarine pitch)」等等都是。

  這種投球方式近來隨著電影《MoneyBall》的熱映,因為被當年運動家隊其中一位選手Chad Bradford所使用,而受到大家極大的關注。

  因為其出手點的因素,使肘、臂、腕角度及位置均低於肩部以下而得名,其投球方式是先將手臂下壓到肩膀以下,再由「最低點」(視左、右投不一,大約在4~8點鐘方向)由下往上揮臂投出球,有如「下勾」的方式投球,故此類投手常被稱作「下勾投手」。

  低肩投法是一種反力學的投球方式,故使用的投手通常球速都不會太快(當然也是有球速嚇嚇叫的怪傑),此外此種投球機制會使球由下往上移動,常會造成打者有球「上飄」的錯覺,若是在比賽後段突然換上此類投手,常會使攻擊方因不熟悉而陣腳大亂,故現代棒球場上,許多擅長低肩投法的投手大多擔任突襲或是階段性投球任務的中繼投手或終結者,較少擔任先發投手的案例。

  不過就像剛剛說的球速一樣,也不是沒有知名擔任先發投手的怪傑,例如下面這位:


渡辺俊介.jpg
【渡辺俊介】
這個專欄的例子本來應該都是美國職棒大聯盟的選手,不過提到低肩投法真的不能不提這位被譽為「全世界出手點最低」的「Mr.Submarine」。
渡邊俊介是少數擔任先發投手的日籍低肩投手,生涯10年都代表千葉羅德海洋隊,現年35歲的他在日職的通算成績為76勝65敗,投手自責分率為3.59,還曾締造40場完投的比賽,堪稱最具代表性的下勾投手。
值得一提的是,他那極低的出手點屢屢被外國媒體討論(大概僅離地3公分),而他並非從小到大都是使用此種投球方式,是進了職棒圈後才修改動作的,為此他還特地加強下半身身體的強度。

棒球界其實不乏改姿勢後還能大鳴大放的例子,但不管哪一個都是這麼驚人。






*投手分類──解決打者的方式*

  投手尚可依「解決打者的方式」分為以下三類:


*三振型投手

  這種投手十分簡單易懂,總而言之打者只要站上打擊區,他們就是想盡辦法賺取好球數,湊滿3個好球數後就請打者回休息室休息。

  由於投手利用奪三振的方式取得出局數,被視作是「由投手一己之力」完成的出局數(其實還有捕手的配球搭配,但一般還是以投手為重),故這一類的投手常被歸類為「強力投手」,也因為投手奪三振就像打者揮出全壘打一樣令人振奮,所以這一類的投手往往能引起觀眾的共鳴,挑起大家的熱血。


Randy Johnson.jpg
【Randy Johnson】
綽號「Big Unit」(巨怪)Randy Johnson擁有6呎10吋可以在籃球場上擔任中鋒的身材,但他卻選擇成為一位職業棒球選手。
這位蒙特婁博覽會在1985年選秀會上第二輪選秀才挑選上的大個子左投,生涯初期因為糟糕的控球使得勝場數從未突破過10場,但在他來到西雅圖水手隊後,將投球姿勢改為側投,近代最可怕的左手三振機器就登場了。
生涯4875次三振紀錄,Randy Johnson完美的演繹了什麼叫「強力投手」,1999年~2002年他在響尾蛇隊時,連續4年的單季三振次數是驚人的364、347、372、334,而這時候他是個35歲~38歲的老投手了!
大器晚成的他在一般投手開始走下坡的年紀反而逐年進化,甚至還在2004年的5月18號,創下高齡40歲還能拿下完全比賽的紀錄。

生涯22年303勝166負,僅次於大聯盟三振王Nolan Ryan的三振人數,見證過RJ的投球,你才知道什麼叫「神之左手」。


*滾地球型投手

  拜「臺灣之光」王建民所賜,這種Type的球員在臺灣其實很廣為人知,一般而言他們的主要是以製造滾地球造成打者的出局,故被稱為「滾地球型投手」。

  通常此類投手並不以奪三振為主要目的,反而是以製造出局數為主,大多採取「讓打者打得到球卻打不好球」的策略進行比賽,這類型的投手多以「沉球」或是上下微幅移動的快速球(卡特球或二縫線訴球)使打者無法確實揮擊球心,僅能碰到球的上緣而形成內野滾地球,進而製造出局數,因此「製造三振」反而成為這類型投手偶一為之的情況。

  事實上,投手是否屬於滾地球型投手,在美國是有一定的公式進行計算,有些投手雖然擅長沉球,但是其「滾飛比」(滾地球 / 高飛球的比例)若未高於1.15,仍不能算作滾地球型投手。目前大聯盟賽場上較知名的滾地球型投手除了王建民以外,尚有勇士隊的Tim Hudson、印地安人隊的Derek Lowe等人(事實上,費城人隊的王牌投手Roy Halladay也是擅投沉球的滾地球型投手,但是他優異的三振能力讓他較少被歸類進此類型投手中)。


Brandon Webb.jpg
【Brandon Webb】
如果沒有惱人的肘傷纏身,Webb應該會一直在亞歷桑拿響尾蛇隊扮演王牌投手的角色。
Webb優異的吃局數能力和平均值以上的三振數(相較於一般滾地球型投手),使他一度年年都是賽揚獎後選人,2006年他即是國聯賽揚獎的優勝者,2007年和2008年亦分別以賽揚獎第二名作結。
當時他與王建民並列為美聯、國聯兩大滾地型強投,只可惜兩人的不只球種類似、全盛期相當,甚至連命運也一樣多舛。
在2009年因手傷進入傷兵名單後他未獲響尾蛇隊的續約,接著即開始遊走各隊小聯盟的浪人生涯.......在王建民已於國民隊再起之時,何時才能再見這位昔日「蛇王」的風采,是球迷朋友所共同期待的。


*飛球型投手

  相對於滾地球型投手,飛球型投手是指「滾飛比」低於0.93的投手,這類投手常使打者擊出高飛球而出局故得名。

  滾地球型投手通常擅長沉球(伸卡或二縫線),但飛球型投手的主要球種會以上飄球種為主,速球也多為直線推進的四縫線速球,如果該名投手的速球尾勁十足,甚至會在進入本壘板時稍往上竄,使打者只能打到球的下緣,造成不營養的高飛球而出局。

  但由於飛球型投手通常會與打者進行「正面對決」,打者也會適應其特性作大棒揮擊,常形成「不是高飛球就是長打」的情況。通常飛球型投手的「被長打率」都比前述兩種投手要來得高。

  不過如果一個飛球型投手的球威驚人、控球又精準的話,是極有可能與「三振型投手」相重疊,成為一個擅於吊球而奪三振的「強力型投手」。

  下面就有一個很有名的例子:


Johan Santana.jpg
【Johan Santana】
曾繼RJ之後擁有「神之左手」美名的Johan Santana,11年生涯共獲得2次賽揚獎肯定,而且全盛時期年年都是大熱門,幾乎靠他一個人就撐起當時明尼蘇達雙城隊的投手丘。
擁有數種快速球球種的Santana是左投,造就他不凡的K功,2004年~2008年他年年突破200次三振,投球局數均超過200局,不僅能製造高飛球,更是符合「強力型投手」的代表人物。
事實上,全盛時期的Santana不只擁有球速在95mph以上的快速球,那顆出手動作幾乎和速球一樣,但速度慢了近20mph的變速球更是把打者K得哇哇叫的利器。
近年轉隊至紐約大都會隊後始終飽受傷病之苦,不只增加了他挑戰300勝的難度(原本被看好是近代少數可能達成此里程碑的投手),更甚者還影響了他的生涯。

但不論他現在如何,當年身在雙城隊的他,無疑是地表上最強的左投手。







*投手分類──投手分工*

  拜Tony LaRusa教練所賜,現代棒球愈來愈有「投手分工」的觀念,特別以美國職棒最為明顯。

  過去常會有強力投手完投9局的情況發生,但其實先發投手在一整年的密集出賽之下,過度的操勞手臂往往容易縮短其職業生涯。特別是現代棒球的力道和強度都遠高過從前那個「不需要穿護具」的年代,打者的體格、Power和纏鬥能力與日漸增,在棒球最高殿堂要想完投整場比賽,所需要付出的心力和體力太過龐大,因此如果不是該投手的身體素質極佳、壓制力極高,或是適逢創造特殊紀錄的狀況,一般教練不會輕易讓他的先發投手冒險追求完投比賽。

  也因此,產生了「投手分工」的概念,前面提到的Tony LaRusa教練就是執行此種觀念最顯著的例子,在LaRusa的球隊體制中甚至還有專門上來解決特定打者的「一人左投」,他在場上的工作就只為了在特定局數解決特定的一個左打人次(通常是對方的強棒),之後就可以下班休息了,分工之細在推行之初,掀起極大的話題性。

  不過現在已經很多球隊都配備有「一人左投」,甚至在終結者登板前的「佈局投手」,有的球隊甚至還擁有「雙終結者」這種雙保險制度,說明這種分工已廣被大家所接受。

  一般而言,球隊的投手分工大概如下:
 

*先發投手(Starting Pitcher)

  比賽之初首位登板投球的投手,即稱為先發投手,英文縮寫為「SP」。

  先發投手一般是球隊中續航力或壓制力較高的投手,一個先發投手必須至少投超過5局,並在球隊領先的情況下退場才擁有該場比賽的勝投資格(如後援牛棚失分反使己隊處於落後,則無關勝敗)。一般而言,最完美的狀況是先發投手投滿7局領先退場,接著由佈局投手和終結者分別接手1局,完成球隊的勝利。

  而除了先發投手以外的投手,廣義而言都歸屬「後援投手」。
Roy Halladay.jpg
【Roy Halladay】
2屆賽揚獎得主,首次在季後賽出賽就奪下無安打比賽,除此之外他每年穩定提供你200局、至少15勝,另外還有200多次的三振次數,擁有這種威力的投手,你的球隊還沒開打已經贏人家一半了。
Roy Halladay,無疑是現在地表上宰制力最強的先發強力右投,不作第二人想!



*長中繼投手(Long Reliever Pitcher)

  當先發投手體力不濟或失分太多,使比賽未達5局即需換人的情況,教練會派出體力較充足、續航力相對較高的牛棚投手接替先發投手,此類投手稱為「長中繼投手」,英文縮寫為「LRP」。

  通常長中繼投手的工作有兩項:「鎖住敵隊的攻勢使失血降低,以期己隊在後半局數的反攻」或是「己隊失分已過多,消耗局數盡快結束比賽」,通常第二種情況登板的長中繼投手會被稱作「敗戰處理投手」。
Scott Proctor.jpg
【Scott Proctor】
Scott Proctor在追隨Joe Torre教練期間深獲信任,幾乎每天的比賽都可以看到他在牛棚熱身的身影,吃局數長、出賽穩定使他成為長中繼的最佳代言人,甚至還被球迷朋友取了「天天P」的nickname。

*短中繼投手(Middle Relief Pitcher)

  此類投手通常在第6、7局登板,任務為鎖定己隊的領先,並將比賽拖入後半的8、9局,以利終結者登板終結比賽,其英文縮寫為「MRP」。
Alexi Ogando.jpg
【Alexi Ogando】
遊騎兵隊今年在季後賽後援出賽的Alexi Ogando就屬於短中繼投手。


*一人左投(Left-Handed Specialist)

  英文縮寫為「LOOGY」,是專門對付左打者之左投,通常只投一個關鍵的左打打席即會退場。
Mike Meyers.jpg
【Mike Meyers】
紅襪隊David Ortiz最火燙的生涯時期,幾乎所有面對紅襪隊的球隊都會在後半段派上一個人專門伺候他,當年洋基隊的Mike Meyers即擔任此職。


*佈局投手(Set-Up Man)

  英文縮寫為「SU」,這一類型的投手通常只限定在第8局時登板,負責工作是在王牌救援投手登板前的比賽,在牛棚投手中的壓制力通常僅次於終結者,很多擔任此職的球員在球技趨於成熟後,甚至還可以轉任終結者;而部分球隊,亦有可能在隊上佈局兩位終結者,形成「雙終結者」的情況,此時就會有其中一人擔任此工作。
Rafael Soriano.jpg
【Rafael Soriano】
有個傢伙剛好前面兩種狀況都遇到過,以前曾在西雅圖水手隊和亞特蘭大勇士隊擔任佈局投手的Rafael Soriano,在去到坦帕灣光芒隊之後搖身一變成為45次救援成功的終結者,2010年季後去到豪門洋基隊改任Rivera登板前的佈局投手,亦可在Rivera退休後轉任終結者,形成洋基隊有「雙終結者」的局面。


*終結者(Closer)

  英文縮寫為「CP」,一般俗稱「關門投手」、「守護神」,是球隊牛棚中,壓制力和球威最強的一人,通常會在球隊領先幅度很小(3分以內)上來作最後一局的投球,他唯一的任務就是守住戰果。
Trevor Hoffman.jpg
【Trevor Hoffman】
很多終結者在上場時會搭配專屬的出場音樂,營造「英雄登場」的局面,生涯601次救援成功的Trevor Hoffman綽號「地獄喪鐘」,這個響亮的綽號即來自他的登板音樂,AC/DC所演唱的「Hell's Bells」。這首搖滾樂曲在前奏會有數聲喪鐘的聲音,被譽為「敲響對手喪鐘」之意,加強Hoffman的氣勢!



Trevor Time!!



小弟才疏學淺,解釋可能不盡到位在這裡獻醜了!
如果各位朋友還想瞭解更詳細、專業的投手分類的話,還可以參見andrenomo大大Pitcher classification 的一系列文章哦!






文:泰瑞克斯
圖片來源:網路
資料來源:Baseball Reference、Baseball Almanac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泰瑞克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