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源起*
棒球運動非常有趣,但各位球迷朋友們身邊可能總會遇上一兩個朋友。
他們對棒球不會沒有興趣,對規則也還算有一點點了解,但是總是因為研究不深或是不常看球而難以延續觀球的興致,最後淪為所謂的「愛國球迷」或是「一日球迷」,只有在重大國際賽事或是每年季後賽正夯時,才加入觀看棒球的行列,這真的是非常非常可惜的一件事!
小弟身邊就有不少朋友會提出:「棒球比賽好像很有趣,可是每次我想研究時,就發現每篇文章裡面有一大堆統計數據,我根本都看不懂到底那些數字代表什麼意思,那我還怎麼看得下去呢?」
於是,小弟才興起寫這個「企畫」文章的念頭,藉由一些短小的文章簡單介紹一些特殊的棒球術語或名詞,來讓一些有興趣想進入棒球世界的朋友們得以其門而入。
不過這些玩意對於對棒球已相當熟稔或是看球資歷相當豐富的球迷朋友而言,絕對是非常粗淺的知識!小弟也是才疏學淺,若有遺漏之處再煩請各位大大幫忙補充囉!
*打席(PA)*
「打席」的正式名稱為「Plate Appearances」,簡稱為「PA」。
指的是一名選手進入打擊圈執行打擊任務的次數,一言以蔽之,就是他的「打擊次數」。
*打數(AB)*
「打數」的正式名稱為「At Bats」,簡稱為「AB」。
打數指的是一名打者在他的打席中,利用揮擊執行「有效攻擊」的次數,因此該數據的統計並不包含四壞球保送、高飛犧牲打、犧牲觸擊或是妨礙打擊。
「打席」和「打數」很容易混淆,辨別時要特別注意哦!
*得分(R)*
「得分」的正式名稱非常簡單,就是「Run」,意思等同於其他運動中的「Score」,因為棒球運動必須跑完4個壘包才可以進帳分數,故簡稱為「R」。
要注意的是,一個球員的得分數多寡不一定是由他自己造成的,多數是由他的隊友進行打擊使他獲得得分的機會。
當然,如果揮出全壘打的話,就是自力自強靠自己多增加「R」的數字,那就是另當別論了。
*安打(H)*
「安打」的正式名稱為「Hit」,簡稱為「H」。
一般而言安打的情況大概可分為幾種,一名野手只要在打擊機會中擊出有效範圍內(界內),沒有被防守野手直接接到,形成落地的球,都會被視作有效的攻擊,可稱之為安打;若是球因場地內的不規則彈跳而使防守野手來不及在跑者上壘前完成刺殺動作,亦稱為安打;最後就是在防守野手無失誤的情況之下,刺殺打擊者未遂亦屬於安打的一種(通常會發生在打者速度極快的打席上)。
安打視打者推進的壘包可分為「一壘安打(H)」、「二壘安打(2B)」、「三壘安打(3B)」和「全壘打(HR)」。
不過不論擊出上述哪一種情況,該打擊都會被計入安打的數量之內,也就是說,打出一支一壘安打會紀錄安打1支,打出一支全壘打一樣也會紀錄安打1支。
【Pete Rose】
生涯參與24個大聯盟球季的Pete Rose,一路從22歲打到45歲才退休。
長年維持高打擊率和安打數的他,平均打擊率為0.303,幾乎每一個球季都能產出上百支安打,生涯總共擊出驚人的4256支安打!
只可惜他在退休後被爆出他在擔任紅人隊球員和教練期間曾涉嫌賭球,故現在陷入晚節不保的風暴之中,甚至影響他進入名人堂的資格。
*打點(RBI)*
「打點」的正式名稱為「Run Batted In」,簡稱為「RBI」。
打點指的是該名球員利用打擊機會,創造壘上跑者回到本壘,完成得分動作的次數。通常可計入打點的情況有下列幾種:
打者擊出安打、執行犧牲觸擊、高飛犧牲打或因防守方的野手選擇等等,致使壘上跑者得分;或是打者在滿壘的情況下得到四壞球保送(含觸身球),打者也可獲得打點。但是當打者擊出內野滾地球造成雙殺打時,即使最後使己隊得分,打者仍不計入打點;當防守方在這種情況下執行雙殺守備時,如因守備失誤造成第二的出局數並未形成,打者依舊不計入打點;若是防守方因失誤造成攻擊方得分,也是不計入打點。
有點複雜是吧?總之只要不是打出雙殺打或是對方失誤,打擊時只要造成得分,幾乎都可以進帳自己的打點數,這樣想也許會簡單一點。
【Hank Aaron】
生涯打出755轟的黑人傳奇Hank Aaron,23季的生涯一共打出令人咋舌的2297分打點,是大聯盟歷史上紀錄最高的打點王。
單單他在勇士隊的21季中就創下了2202分的打點,而且他可是經歷「密爾瓦基勇士隊」搬遷至「亞特蘭大勇士隊」的兩代老臣。
看來要在MLB創下紀錄,打得夠久也是一個重點!
*盜壘成功(SB)、盜壘失敗(CS)*
「盜壘成功」的正式名稱為「Stolen Bases」,簡稱為「SB」。
盜壘的意思是指跑者利用投手在投出球的空檔間,完成壘包間的推進,如果成功就稱為「盜壘成功」,其計算公式如下:「盜壘成功率 = 盜壘成功 ÷ (盜壘成功 + 盜壘被刺)」。
如果盜壘失敗,其名稱為「Caught Stealing」,簡稱為「CS」。
盜壘通常會由球隊中速度較快的選手來執行,比賽進行中如果能透過盜壘的方式獲得壘包間的推進,是一種「不勞而獲」,不需要透過打擊就可以取得壘包數的一種方式,是對己隊極有利的攻擊。
故有些球隊常會搭配觸擊戰術,執行打帶跑的戰術,造成對手球隊的壓力。
【Rickey Henderson】
Rickey Henderson生涯共參與了25個賽季,在他被稱為「盜帥」的生涯中一共完成了1406次盜壘,另有335次失敗,雙雙都是MLB的紀錄!
1998年他效力於奧克蘭運動家隊時,當時已經高齡39歲的他還創下單季66次盜壘成功!
需要對照組是吧?剛結束的2011年球季並列聯盟盜壘王的Brett Gardner和Coco Crisp各完成了49次盜壘成功,但他們一個是28歲,另一個則是32歲。
對Henderson而言,現在的年輕人還真不耐跑。
*被三振(SO)、四壞球保送(BB)、四壞球敬遠(IBB)*
「被三振」的正式名稱為「Strike Out」,簡稱為「SO」,當投手完成取得3個好球數後,打擊者即會被判三振出局,這項數據不只可應用在打擊數據(被三振)上,也可應用於投球數據(奪三振)。
「四壞球保送」的正式名稱為「Base On Balls」,簡稱為「BB」,當打擊者在一個打席中得到投手的四個壞球,即可直接步上一壘的壘包,若壘上有跑者亦可直接完成推進(若是投手投出觸身球亦算是保送的一種)。
「四壞球敬遠」的正式名稱為「Intentional Bases on Balls」,簡稱為「IBB」,四壞球敬遠又可稱為「故意四壞球」,通常發生在面對破壞極強的打者,或是下一棒打者打擊力較差時,投手和捕手會採行的閃躲策略,故意將打者送上一壘,以閃開強打或是藉此賺取雙殺守備的機會。當投手決定故意四壞球時,捕手不能先站在捕手區外等球,必須站立於捕手區內,待投手把球投出手之後,捕手才能夠移動到打擊區以外接球,否則就算是一種投手犯規。
聽起來「四壞球敬遠」像是一種免費奉送敵隊壘包的行為,看似非常不合理。但若是你碰上了下面這號人物......也許你也會考慮這麼執行。
【Barry Bonds】
面對像Barry Bonds這樣的重炮手,投手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將他送上一壘,生涯他竟然獲得了645次的「故意保送」。
不誇張,2002年甚至在季後賽的比賽上,天使隊還完全貫徹「IBB」策略,幾乎是Bonds一上打擊區就直接保送,完全斷送巨人隊的攻勢。
不過說真的,如果滿壘碰上Bonds上來打擊,我也寧願直接送他一分!
不然,你要讓他打滿貫炮嗎?
*打擊率(AVG)*
對於一個剛接觸棒球的人而言,最容易在螢幕上看到的打者數據,莫過於「打擊率」了。
「打擊率」的正式名稱為「Batting Average」,因此像「BA」、「AVG」、「BAVG」都是他的縮寫代碼。
打擊率顧名思義,就是指一個棒球選手在上場擔任打擊者工作時,他所能創造出「有效打擊」的機率,簡而言之,打擊率就代表該名選手有幾成的機率可以擊出安打。其計算公式非常簡單:「打擊率 = 安打 ÷ 打數」。
打擊率高的選手意味著他擊球成功的機會愈高,這項數據也常被人用來比較打者優劣。但是再好的打者也頂多創造出三成~四成的打擊率,以現代棒球而言,打擊率若能逼近四成,就已經是非常頂尖的打擊者了,故有人藉此數據戲稱棒球是一項「失敗的運動」,因為十次的打擊機會中,你只有不到一半的機會可以成功打出安打,而眾人的平均值甚至是十次中只有三次能夠成功。
在美國職棒大聯盟中,由於聚集許多世界上最優秀的投手、打者,在每一次的投打對決中要擊出安打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般而言,0.250的打擊率算是中等值,若超過0.280就有中上的水準,而在大聯盟能維持0.300以上的打擊率,該名選受就已經算是非常優秀的一名打者了!
傳統上,我們會很簡單的用打擊率來評斷一名打者是否優秀,但現代的棒球運動由於較為激烈,特別是在像大聯盟這種棒球最高殿堂中,「打擊率」僅會是評價一名打者的眾多數據之一,而不是唯一,這一點是要必須要特別和大家說明清楚的!
【鈴木一朗】
2001年首度登上大聯盟就已0.350的驚人成績結算,該年他擊出242支安打,抱走「美聯最佳新秀」、「美聯MVP」、「金手套」和「銀棒獎」等大獎。
2004年更曾創下0.372的驚人打擊率,該季也打出破大聯盟紀錄的單季262支安打,目前在大聯盟生涯11季平均打擊率0.326。
不管放到哪個時代、哪個層級,ICHIRO都是是世間少見,極優秀的打擊好手!
*上壘率(OBP)*
「上壘率」的正式名稱為「On Base Percentage」,一般縮寫稱為「OBP」。
上壘率指一名棒球選手擔任打擊者時,獲得上壘的機率,常有剛開始研究棒球的朋友會將上壘率和打擊率搞混,誤以為兩者是一樣的東西。
事實上在棒球比賽中,上壘的方式不是只有靠打擊而已,當投手投出四壞球保送,或是打者遭觸身球擊中等因素都又可能造成上壘,故其計算方式比打擊率要複雜一些,而上壘率的數據,一般而言也會比打擊率來得略高。
其計算公式為:「上壘率 =(安打 + 四死球) ÷ (打數 + 四死球 + 高飛犧牲打)」(高飛犧牲打在此地也會被計入的原因是因為打擊者雖然讓壘包上的跑者推進,但他此時仍因完成一個打席而造成出局)。
在最近一波《Moneyball》熱潮之下,其實許多朋友已經對上壘率這個名詞相當熟悉了,近年的棒球運動也確實愈來愈重視一個打者的上壘率,畢竟打擊率可能會受限於先天的天份資質(有些打擊天才就是打得到球),但是上壘率的培養卻是可以靠後天努力的。
一個選手不僅打擊技術高,若是還具備相當的「選球能力」,就是會是讓投手感到非常棘手的打者,因為會迫使投手不得不將球投進好球帶與你對決,往往會提升安打出現的機率。因此上壘率高的球員,不一定是打擊率高的球員,但選球能力一定極為優秀。
【Jason Giambi】
生涯17季創下0.404的高上壘率,這還是因為近年減少上場機會而被拉低許多平均值的成績。
2000年和2001年他效力於運動家隊時曾先後創下0.476和0.477的驚人上壘率,簡單的說就是他上來打擊時,幾乎兩次中就有一次可以上壘,同時他在這兩季中的打擊率各為0.333和0.342,全壘打數為43支和38支。
相信我,當年哪個投手都不想在場上碰到他!
*長打率(SLG)*
「長打率」的正式名稱為「Slugging Percentage」,縮寫為「SLG」。
長打率指一名球員上場打擊時,平均一個打席所能占有的壘包數。
聽起來很像文言文吧?其實就是指當一個選手在每一個打數所擊出的安打,平均起來是幾個壘包。因此它的計算公式為:「長打率 = 壘打數 ÷ 打數」。
長打率不同於打擊率和上壘率,通常他的數據值都會超過4成以上,因為幾乎沒有一個球員每次上來打擊都只會擊出一壘安打,難免會打出二壘安打、三壘安打,甚至一棒就轟到場外去,這時就會使公式中的「壘打數」數值變大,使長打率的數值拉高。
長打率幾乎與一個打者的打擊Power直接相關,以巧打為主的安打型打者也許打擊率和上壘率很漂亮,但長打率可能僅4成出頭而已(鈴木一朗即屬此類);反觀許多大炮型打者,完全不選球採用豪邁的揮擊,「不是三振,就是全壘打」,這類型的打者也許打擊率和上壘率都不突出,但是長打率往往會相當驚人。
我們可以由長打率的數值高低,簡單地判斷該名打者是屬於哪一類的打者,算是一種判斷打者是「槍」還是「炮」的基礎數據。
【Barry Bonds】
不管他所創的紀錄前該不該加一個「*」,生涯762轟的他就是目前大聯盟紀錄上全壘打數最多的球員。
他的長打率曾在2001~2004年連續4年都超過0.740(分別為0.863、0.799、0.749、0.812),也就是說他老兄一上來打擊,最少就是要推進兩到三個壘包,嗯,這4季中他全壘打數最少的一季「只」打了45支,最多的則是轟了「73」支。
長打率,誰比他還瞭?!
*打擊三圍*
一般的棒球文章中,很常會有人列上三列並排的數據,像「0.305/0.391/0.585」這樣的數字,我們稱之為「打擊三圍」。
「打擊三圍」其實沒有專用的術語名稱,一般就是指上述三種數據,「打擊率」、「上壘率」和「長打率」所並列時的稱呼。對一個棒球打者而言,這三項統計數據就像女人的三圍一般重要,往往是決定一名打者價值的關鍵數據,因此研究棒球的人習以為常會暱稱其為「打擊三圍」。
通常它的寫法就是「打擊率/上壘率/長打率」,因此如果下次看到有人的文章列出三種數據並排時,就是在指該名打者的打擊三圍,如果你對上面三種數據都有粗淺的認識的話,相信你也能很快就能判斷出該名打者的價值囉!
一般而言,一個打者的打擊率在3成以上,上壘率在4成以上,長打率超過5成,就算是球場上最頂尖的打者了,通常也都是明星中的明星球員才能達成!
【Albert Pujols】
2011年季外自由市場最火紅的一壘手「生化人」Pujols,從新人年2001年~2010年為止,每年都繳出穩定的3成打擊率和100分打點,直至2011年才以0.299的打擊率和99分打點些微之差結束這項傳奇的紀錄。
但是他生涯11個球季的打擊三圍是「0.328/0.420/0.617」,仔細研究一下我們剛剛學過的數字。
你會發現他之所以會被懷疑是從火星偷渡來的外星人,不是沒有道理的!
*整體攻擊指數(OPS)*
「整體攻擊指數」的正式名稱為「On-base Percentage Plus Slugging Percentage」,通常簡稱為「OPS」。
照英文字面上意思直接的翻譯,這是一項說明打者的「上壘率加上長打率的百分比」,因此整體攻擊指數的計算公式也相當簡單,就是將一名選手的「上壘率」和「長打率」相加即可。
事實上棒球比賽中還有一項和整體攻擊指數非常相似的數據統計,中文稱為「攻擊指數」,正式名稱為「Total Average」,簡稱為「TA」,TA的計算就比整體攻擊指數要複雜的多,其公式為:「(壘打數 + 盜壘成功 + 四死球) ÷ (打數 - 安打 + 盜壘被刺 + 雙殺打)」,而且其計算門檻也較高,該球員的當季打席數,必須達到所屬球隊出賽數的3.1倍,也就是如果球隊比出賽了162場,他就必須擁有超過502個打數才可計算。也因為打席上的限制,故並不常被提出討論,較常見到的數據依然是「OPS」。
近年來「OPS」常被視為是判斷一名打者是否為強打者的依據,畢竟他計算的項目,就是一名好的長打者必須具備的兩項數據,因此參考價值也相對較高。
【Manny Ramirez】
2011年季中閃電宣布退休的Manny生涯累計555轟、1831分打點。
這位大聯盟近20年的強打怪傑,19季的生涯OPS數據是恐怖的0.996,甚至有其中8季的數據超過1.000!除了新人年和退休的最後那年,他的OPS從來沒有低於0.870過!甚至在2008年在季中加入道奇隊時還曾創下OPS 1.232不可思議的超人成績。
Super Manny,就是這麼誇張!
*OPS+*
我就老實說吧,其實這個名詞我不太曉得準確的中文翻譯該如何翻,但這項數據通常會接續在「OPS」之後。
「OPS+」是一種更準確計算打者上壘能力和長打能力與聯盟平均值的一種數值,它的計算公式為「OPS+=(上壘率/聯盟平均上壘率)+(長打率/聯盟平均長打率)-1」,而他的呈現數據通常是指百分比。
當大家都能輕鬆的揮出長打或上壘時,儘管你的OPS很高,可能跟大家比起來不算什麼太突出的數據,因為大家都一樣高,沒什麼誰強誰弱,特別是當身處「打擊年代」的打者,這個現象會特別明顯,而此時就需要「OPS+」的數據來輔助我們找出,誰才是真正「強者中的霸主」,凌駕於眾家打擊好手之上。
簡言之,透過這個數據,你可以瞭解一名打者與聯盟平均值的差距,從而得知這名打者是在聯盟中是屬於哪一種等級的打者。
舉例來說,一個OPS+120的球員,表示他的攻擊指數超越聯盟選手20%,因為那個120是指120%,因此你可以簡單的透過OPS的計算知道這名打者和聯盟平均打者的差距,算是十分實用的數據。
【Jose Bautista】
在2008年來到多倫多之前,他只是個名不經傳的浪人內野手,OPS+甚至沒有一季超過90過(也就是說都未達100%,低於聯盟平均值)。
但是在藍鳥隊的打擊教練改造他的打擊動作之後,先是在2009年把OPS+修正到當時生涯最高的99,緊接著在2010年突然一鳴驚人轟出單季54轟,長打率高達0.617!OPS+一口氣突破100來到164,當大家懷疑他是不是一季行情時,2011年他馬上又以超驚人的OPS+188作結(43轟,長打率0.608)!
從此,應該再也不會有人懷疑這位強打的威力了!
*壘打數(TB)*
「壘打數」的全名為「Total Bases On Safe Hits」,簡稱為「TB」。
壘打數指一名棒球選手靠自己的有效打擊,所能占有的壘總數,其計算公式為:「壘打數 =(一壘安打支數 × 1 )+( 二壘安打支數 × 2)+(三壘安打支數× 3)+(全壘打支數 × 4)」。
因此當一名球員在比賽中所擊出的安打數愈多、長打數愈多,他的TB值就會愈高,從這項數據可看出一名打者所能造成的破壞。
值得留意的是,很會打安打和很會打全壘打的球員,不見得他的壘打數就會很高,以安打型打者最著名的鈴木一朗為例,他生涯最高的壘打數為316,而像前光芒隊的巨砲Carlos Pena這類型的大棒型打者,他在打出46支全壘打的球季,累打數也僅為307,這已是他生涯最高的壘打數了。
因此,如果一個球員安打數極高,又擅長各種壘打的揮擊,他的壘打數就會非常驚人。壘打數的計算是採累進式的,因此年資愈高的球員,通常他的生涯壘打數會愈高,不過當然也有很年輕就突破一堆紀錄的打擊怪胎。
嗯,下面這傢伙就是這麼Crazy。
【Alex Rodriguez】
三屆美國聯盟MVP得主,生涯累計超過629轟、1893分打點,而且他今年「才」35歲,如果他能持盈保泰再戰5年,也許你我所熟知的打擊紀錄都會被他給打破。
這個可能是MLB史上最強的高中跳級生,生涯的壘打數已經達到驚人的5215(給你一個對照組吧,剛退休的Manny生涯總計壘打數是4826)。由於A-Rod是一個有速度與Power兼具的「五拍子」球員,他在生涯第3年就創下了379的壘打數(該季215支安打、54支二壘安打、1支三壘安打、36支全壘打),2001年和2002年還曾創下393和383這種難以超越的壘打數成績!
超過3000萬的年薪、俊俏的臉蛋,這傢伙本身就是活生生的傳奇!
文:泰瑞克斯
圖片來源:網路
資料來源:Baseball Reference、Baseball Almanac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