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開頭之始,小弟必須先承認,雖然MoneyBall,「錢球」(我才不管片商把它音譯成魔球,我就是習慣叫他錢球 =.=)的故事在大聯盟中並不算是太新鮮的故事,但因為我其實不是那麼特別支持奧克蘭運動家隊,對運動家隊的研究亦不是十分深入,若是有興趣知道較深入訊息的朋友們,不妨參考umin27大大的大作:Moneyball電影 (錢球/魔球)以及A's 2002年選秀回顧,或是更資深的奧克蘭專家阿ㄈ大大的幾篇作品:《Moneyball》簡介、(舊文)Moneyball-終極暗黑兵法,保證他們的專業,絕不會讓大家失望的!
不過雖然小弟才疏學淺,但是有許多身邊的朋友在看完這部最近很熱門的電影後,不但為運動家隊的經營策略感到折服,更對其中的幾名角色很有興趣,希望能夠多了解一下那幾名角色,他們實際在球場上的表現真的如電影所演的嗎?
因此在此還是簡單的列出幾位在劇中較重要的角色,以及當年運動家隊實際上很重要的幾名球員。
不過還是在此提醒,因介紹人物之故,本文可能涉及電影劇情地雷,請各位球迷朋友慎入哦~XD
*Billy Beane*
奧克蘭運動家隊多年來不動的GM,人稱「豆爺」的Billy Beane
如果你對美國職棒大聯盟有一點點研究的話,一定不會不認識這位傳奇的總經理。Billy Beane善用小市場球隊的有限的資源與精準的選秀眼光,創造出運動家隊在2000年初一段風光的歷史,此舉甚至改寫了近代棒球隊的經營策略,使許多認為只要用「錢」砸出黃金陣容就能獲得世界冠軍的球隊老闆改變想法,使MLB不致於淪為每一隊「錢鬥」的運動賽事,我們不能斷言這一切都是這位運動家隊的總經理所造成的,但他擊出了最響亮的第一炮,卻是不爭的事實。
有關Billy Beane的經營策略和交易手法在此就不贅述了,許多朋友總是問我:「Billy Beane在現實生活中,真的如同書中和電影中所講的,是個能打、跑、守的三拍子球員嗎?」,這個問題我們用數據來作解答。
1962年生的Billy Beane在1980年的選秀會上,以18歲的稚齡被紐約大都會以第1輪第23順位選中。
該年的選秀狀元一樣是由紐約大都會所選中,即為人稱「草莓先生」的Darryl Strawberry,Strawberry生涯共擊出1401支安打、335支全壘打,此外他還是1983年新人王,並且自隔年1984年起,連續8年均入選明星賽,是不折不扣的超級巨星。
「草莓先生」Darryl Strawberry
有這樣子的選秀同梯又與自己身在同一隊,Billy Beane的壓力可想而知,而且兩人的守備位置完全重疊(都是外野手),在Darryl Strawberry1983年新人登板就敲出103支安打的情況下,Billy Beane遲至1984年才由小聯盟被升上大聯盟比賽,首年只參與了5場比賽,共得到10個打數,只擠出了1支安打,留下打擊率0.100的慘淡成績。
隔年他也只出賽了8場,其中僅有2場是先發外野手,另外6場比賽都是以代打的身份出場,而8場比賽中共8個打數,他也只打出了2支安打,這一年,他才23歲。
而與他同年的Darryl Strawberry(兩人皆為1962年出生),在這一年已打出131支安打、97打點的成績,甚至以大聯盟二年級生的身份首度入選明星賽。
1986年,Billy Beane24歲時,大都會隊在外野手人員已滿的情況之下將他交易至明尼蘇達雙城隊。總計Billy Beane在大都會兩年的生涯共留下3支安打、1支二壘安打、1分打點,打擊三圍0.167/0.167/0.222的成績,我們必須說,這個成績真的不像是個大聯盟的野手,至少達不到球探所說的「三拍子」選手(不過咱們「豆爺」的臉蛋倒是長得很風流倜儻......)。
Billy Beane只短暫的穿過大都會球衣2季
也許你會說,在大都會隊的Billy Beane只是缺乏上場機會而已(2年總計只有18個打數),如果給他足夠的打數也許就能展現他過人的天賦了;我想當年的雙城隊一定也是這麼想的,來到雙城隊的Billy Beane在第一年就成為先發外野手,並獲得參與80場比賽的機會,總計194個打數,但他卻只繳出了39支安打、15分打點的表現,打擊三圍略有提高到0.213/0.258/0.295,但作為一個先發野手,這樣的打擊成績還是不足以說服人們讓他先發。
於是自隔年起,他的出賽場次又銳減至12場,過早接觸大聯盟的世界使年輕的他完全無法掌握那樣的比賽強度,終其生涯的打擊率都不曾超過3成,甚至最後淪為在各隊游走的板凳球員。1988年和1989年他分別身穿底特律老虎隊和奧克蘭運動家隊的球衣,並在1989年後正式宣布退休,而這一年他不過才27歲。
總計Billy Beane在大聯盟6季的生涯中出賽148場,一共打出66支安打、29分的打點,生涯打擊率為0.219。我們無從知道,如果他念完大學再投入職棒球場,是否就能完全發揮出跟紀錄上不同的實力,因為人生是不由得重來的。
也許是當年受挫的陰影造成Billy Beane日後擔任總經理時,也盡量不在選秀會上挑選高中畢業生,寧可挑選在大學磨練過、已經有經驗和基礎的球員進入球隊。
附帶一提,1980年的選秀會上,在Billy Beane前一個順位被蒙特婁博覽會隊選上的,正是前紅襪隊總教練Terry Francona。不過Francona生涯倒是出賽了708場,而且打擊率還有0.274,他甚至在1989年代表密爾瓦基釀酒人隊時,還客串過一場比賽的投手呢!
*Art Howe & Ron Washington*
除了電影的主角Billy Beane以外,在電影中令觀眾印象深刻的還有那兩位教練,分別是非常堅持要用自己的球員名單來比賽的Art Howe教練,以及個性直爽、言談搞笑的黑人板凳教練Ron Washington。
左為Art Howe教練,右為總經理Billy Beane
如果用球員生涯成績來決定地位的話,Art Howe教練確實有「忤逆」Billy Beane的權利。Art Howe11季的生涯中共打出682支安打、293分的打點,甚至還曾在1981年獲得該年的國聯MVP票選第18名(該年打擊三圍為0.296/0.365/0.404),而教練生涯也並不含糊,他曾擔任1996年~2002年的運動家隊總教練,總計獲得600勝、533敗,勝率達到0.530。
不過正如同電影中他所「宣言」的一樣,Art Howe教練在運動家隊傳奇的2002年球季之後,就轉往「大聯盟豪門」紐約大都會隊擔任總教練,只是在那之後他在2季中僅拿下137勝186負的戰績,慘遭大都會隊老闆給Fire。總計他14年的教練生涯共執教2266場,1129勝1137負,勝率0.498,算是一個及格的教練。
至於那位個性坦率、在電影中常常引觀眾捧腹大笑的黑人板凳教練,最近剛好十分火紅,他正是剛奪得美聯冠軍、在世界大賽僅差1個好球數就能封王的德州遊騎兵總教練,Ron Washington。
真實生活中的Ron Washington教練確實像電影中所演的幽默豪爽
Ron Washington的球員生涯大多待在明尼蘇達雙城隊,生涯年是1984年,當年他32歲,繳出了0.294/0.307/0.447的打擊成績,總計11年球員生涯打出414支安打、146分打點。不過通常球隊的總教練,在擔任球員時都表現的十分平凡,當Ron Washington換上總教練的隊服時,展現出的成績與球員生涯簡直判若兩人。
雖然他的總教練生涯只有短短的5年,而且全部都是擔任德州遊騎兵隊的總教練,但是他把遊騎兵隊從他接手首年的75勝87負,一路帶到連續兩年獲得美聯西區的龍頭王座,而且還在2010年帶隊闖過遊騎兵隊史從未突破過的季後賽第一輪,直闖世界大賽;隔年2011年更是達成連續兩年都打入世界大賽的紀錄,雖然結果我們都知道帶了一點遺憾(世界大賽第6戰只差那1個好球數就可以封王),但也說明了Washington在2010年所得到的「美國聯盟最佳教練獎」,並不是浪得虛名的。
Ron Washington的執教風格相當開放,個性開朗活潑的他從不吝惜與球員互相交流,如果你有觀看過遊騎兵隊的比賽,你會發現當球員擊出全壘打或是拿下關鍵的出局數時,休息室裡最激動的往往都是這位可愛的教練,也因此目前的他在德州的人氣相當高,甚至有小孩子模仿他的髮型和鬍鬚造型。
而且這孩子學得也太像了吧 XD
*Scott Hatteberg*
如果你不是有點資歷的球迷,又對大聯盟有一定的熟悉度的話,還真的很難知道Scott Hatteberg是何許人也。
在電影中Scott Hatteberg幾乎是運動家隊在季外秘密蒐集的終極王牌,甚至還在20連勝中的第20場比賽敲出關鍵的全壘打,是個不折不扣的電影英雄。
嗯,現實多少有一點點殘酷,我們來研究一下他的生涯表現如何。
Hatteberg早年多擔任捕手,後期則以1B和DH兩個守位為主
Scott Hatteberg是波士頓紅襪隊在1991年的選秀會上以第1輪第43順位選中的球員,當時紅襪隊屬意他的守備能力,希望培養他成為陣中的捕手之一。1995年是他生涯的第一年,但僅短暫的亮相2場比賽就結束了,一直到1997年開始,他才穩定的獲得100場以上的出賽,總計他在波士頓7年的生涯打出350支安打、159分的打點,但是在他7年共蹲捕的327場比賽中,他僅僅發生了27次失誤,守備率0.989,以捕手而言算是還不差的表現。
如同電影所演的,Scott Hatteberg因為手傷之故,在波士頓的後期已漸漸減少上場時間,合約到期後也未獲得紅襪隊的續約,因此輾轉來到奧克蘭運動家隊,並且改練一壘手。
事實上球迷朋友可能需要知道的是,雖然在棒球運動裡,沒有一個守備位置是半路出家,就可以很簡單就能適應的(除了DH指定打擊以外),但是一壘手已經是相對所有守位來講,「比較」輕鬆又容易上手的位置了,因為一壘手的主要工作多半是負責接球而已,因此許多守備能力較差的打擊好手、專注於打擊的強棒,或是年華老去的野手,球隊都有可能安排他們成為一壘手。
Scott Hatteberg的生涯打擊率為0.273,算是一個中上水準的球員,而且這個成績還是他生涯後期在辛辛納提紅人隊「老來俏」,加成過後的成績(在紅人隊3年打擊三圍為0.291/0.384/0.440),當他2001年從波士頓離開時,他的打擊率只有0.267,但是上壘率卻高達0.357,雖然比不上運動家隊剛離隊的怪物一壘手Jason Giambi(2001年在運動家隊創下0.477那不可思議的上壘率),但上壘率的表現確實比許多球員要來得好,而且就像電影所說的,他夠便宜!2002年運動家隊僅需要付給他90萬美元的薪水,而Giambi可是在洋基領1,000萬的薪水!
Scott Hatteberg在運動家隊待了4年,上壘率都維持的很漂亮,最後留下0.269/0.355/0.396的打擊成績,安打數和全壘打數都雙雙超越在紅襪隊7年的成績(在運動家隊打出550支安打、49支全壘打,紅襪隊時則是350支安打、34支全壘打),令他以36歲的年紀,還贏得辛辛那提紅人隊開出的3年合約,繼續延續他的棒球生涯。
不過他換到一壘去後的守備能力真的很糟嗎?
事實上,真實生活中的Scott Hatteberg在生涯後期以一壘手身份出賽663場比賽,在5498又1/3局中只發生了40次失誤,甚至還接了515次的雙殺守備,守備率比他當捕手時還高,是0.993!
換守備位置是很難,不過他們是職業選手,Right?
*David Justice*
記得電影中,那個已經36歲的老頭外野手嗎?他叫David Justice。
生涯兩度獲得世界大賽冠軍的90年代名將David Justice
如果你是有一點資歷的球迷,你根本不需要多花時間去記憶這個名字。14年大聯盟生涯打出1571支安打、305支全壘打、1017分打點的David Justice,是90年代的強打之一,《MoneyBall》故事中的他已步入生涯晚期,在奧克蘭的日子甚至是他生涯的最後一季,但這並無損他在球迷心中的地位。
1966年生的David Justice和Billy Beane只差了4歲,但際遇卻大不相同,儘管他在選秀會上一點也不突出(1985年第4輪第94順位才被亞特蘭大勇士隊選中,當年第1輪第6順位則是威震天下的Barry Bonds),但Justice在升上大聯盟很快就證明了自己的能耐。
1990年他24歲,這是他第一個完整出賽的大聯盟球季,該季他以124支安打、78分的打點勇奪該年的國家聯盟最佳新秀獎,甚至在國聯MVP的票選中得到第24名,完全展現新人無所「畏」的精神;而許多人會碰上的「新秀第二年」撞牆期並不適用在他身上,隔年他更是繳出0.275/0.377/0.503的打擊三圍,再次獲得國聯MVP第12名的殊榮。
爾後他漸入佳境,1993年更是達成入選明星賽、國聯MVP票選第3名和銀棒獎等榮譽展開他的強打生涯,他每年都固定提供OPS+120~140左右的成績支援著勇士隊的強投們,1995年亞特蘭大勇士隊勇奪世界冠軍時,他正是冠軍隊的重要成員之一。
David Justice先後待過勇士隊和印地安人隊後,在2000年季中輾轉透過交易去到紐約洋基隊,在洋基隊時的他雖然表現已不若年輕,但還是保持著0.305/0.391/0.585的打擊成績,以34歲的年紀依舊拿到美聯MVP票選第13名,甚至成為洋基隊該年最後得以奪冠的最後一張拼圖,(電影中有演到他當年在季後賽一棒把運動家隊擊沉的那幕),足證其成績。
但Justice再怎麼會維持成績也敵不過歲月的侵擾,就在他與洋基隊的合作於2001年結束時,他先是被交易至紐約大都會隊,他連開訓都還來不及就又被火速的交易至運動家隊了。
正好洋基隊在季外花了大把鈔票簽來運動家隊的第一強棒Jason Giambi,結果形成了運動家隊與洋基隊「技巧性」互換隊員的有趣情況。
因此電影中就演到剛失去看板人物Jason Giambi的運動家隊,以威名遠播的David Justice作為新球季的看板人物。這也許和現實有一點出入(畢竟運動家隊當時最大的資產應該是投手Big 3),不過Justice的到來多少起了安定軍心的作用,雖然帳面上的成績不怎麼樣(0.266/0.376/0.410),但上壘率還是有達成超過0.350的標準。
David Justice在結束與運動家隊的一年合作後就退休了,但引進這位生涯3度入選明星賽的老將所起到的「母雞帶小雞」效應似乎讓運動家隊樂此不疲,之後常使用這種小投資大報酬來維持打線,如2006簽進已38歲的「重傷害」Frank Thomas(該年繳出39轟、114打點、OPS+140的恐怖成績)、2007年簽進38歲的昔日捕手大砲Mike Piazza(生涯427轟)、2009年簽回38歲的Jason Giambi(應該不需贅述他的豐功偉業了吧?)。我們可以說,當年簽進David Justice也算是開啟運動家隊的一種另類的建隊方針。
*Carlos Pena & Chad Bradford*
為什麼把這兩個看似不相干的一投一打放在一起介紹?其實是我個人的一點私心,因為他們倆都是2008年坦帕灣光芒隊的美聯冠軍隊成員 XDDD
要介紹Carlos Pena這傢伙真是有點哭笑不得,他可是我們光芒隊07~10年的重要火炮手,不過在《MonetBall》電影中卻淪為大家的笑柄,他在辦公室被告知交易的那一幕,幾乎全電影院的人都在笑,我卻只能抱以淡淡的哀傷。殊不知這個電影中的「潛力新秀」,從此就變成了流浪在各隊的浪人球員了,不過因禍得福,我們光芒後來才能撿到這位46轟的全壘打王。
看電影時,有幾個人知道那個Pena就是威震美東的光芒隊全壘打王呢?
Carlos Pena是德州遊騎兵隊在1998年第1輪第10順位選中的球員,2001年升上大聯盟後短暫出賽22場就被交易給同區的奧克蘭運動家隊,當年24歲的Pena雖然打擊能力還未完全成熟,但在運動家隊缺少先發一壘手的情況之下,他還是獲得了很多的出賽機會,不過打擊率始終在2成出頭迴蕩,上壘率也僅勉強維持在3成出頭,終於在40場比賽後使他被交易至底特律老虎隊。儘管如此,他還是獲得了當年票選的「美聯最佳新秀」第8名。
不過Pena在老虎隊待了4季之後,輾轉來到紅襪隊出賽18場就遭到釋出,因為他雖然打擊很有Power,打擊率卻始終無法突破0.250,甚至讓他在2007年開季前都還找不到下一份工作,最後所幸光芒隊在春訓時用小聯盟約簽下他,而在春訓尾端又不小心傷了原本的先發一壘手,迫不得已只好讓原本簽來當備胎的Pena上場救救火。
結果不得了,這一救火救出了0.282的打擊率,46轟,121打點的超級巨炮,Pena鹹魚大翻身,反而成了光芒隊陣中不可或缺的當家第四棒!爾後Pena每年都繳出28轟以上的成績,證明自己的實力(雖然打擊率一年比一年還低......)。
所以有時候,人的命運也很需要臨門一腳的。
而運動家隊當年的成員中,除了Pena最後輾轉來到我們坦帕灣光芒隊之外,那位罕見的潛水艇式投法右投Chad Bradford,後來也是光芒隊在2008年闖入世界大賽中的一員。
Bradford獨樹一格的投球方式是他闖蕩球場的利器
潛水艇式投法的投手十分容易混淆打者,因為放球點與一般高壓式投法或側投法不同,往往使打者無從快速判斷球的進壘點,進而揮空。這類型的投手球速通常不快,使用的球種可能也不多,最多可能就是三種球路在變化,但用作比賽後半的後援投手,卻是十分好用。在打者無法快速破解球路的同時,往往容易被守方球隊取得出局數,造成己方的弱勢。
Chad Bradford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生涯3.26的投手自責分率看似普通,但他卻有36勝28敗超過五成的勝率,其中在奧克蘭就取得了其中的18勝,而他在運動家隊的薪水,4年加起來總共只有300萬美金,物超所值吧!
*Miguel Tejada*
不是吧,你標題寫得這號人物我在電影中沒看到啊?
不,他其實有出現「名字」,只是沒人演他 =.=
身為遊擊手強打的Miguel Tejada竟然在電影中完全一個鏡頭也沒有,這真是我心中最大的一個驚嘆號!
是我長太帥所以找不到人演我嗎??
就在運動家隊在2002年創下破紀錄的20連勝時,Miguel Tejada可是當年最後的「美國聯盟MVP」票選第1名耶!
2002年Tejada以162完全出賽之姿,打出204支安打、34支全壘打、131分的打點,用0.308/0.354/0.508的成績入選明星賽,更在季後的MVP票選中,以91%的第一名選票打敗強敵Alex Rodriguez,這麼一個威猛的強打,竟然只在電影中出現字幕!由此可見電影有多想掩蓋運動家隊當年的陣容其實還是不差,好用悲情的角色來襯托Billy Beane的運籌帷幄了!
Miguel Tejada是奧克蘭運動家隊在1993年由自由市場帶回來培養的自家新秀,運動家隊的成功除了靠精準的眼光選擇低薪的好手之外,更重要的是自家農場總是能培養出很多的人材。
游擊手出身的Miguel Tejada耐戰力極高,從2000年一直到2006年,他每一年都打滿超過160場,而且是連續出賽不曾間斷,這個紀錄一直到2007年在巴爾的摩金鶯隊時才因傷中斷。
戰功驚人的Tejada生涯6度入選明星賽,8年都曾獲得MVP的票選,2004年和2005年連續兩年獲得游擊手銀棒獎,他曾是這個世界上繼「90年代三大游擊手」之後,炮火最旺盛的一門游擊炮。
不過前幾年他突然陷入「禁藥風波」和「年齡疑雲」,使得他在市場上的詢問度大降,2011年被巨人隊放入讓渡名單後,竟然乏人問津,至今仍在市場上待價而沽,尋找他職棒生涯的最後一站。
但這一點也無損他的歷史地位,至少生涯2362支安打、304轟、1282分打點,這樣的成績擺在那邊,你能忘記他嗎?
嗯,該死!《MoneyBall》的導演還真給我忘了!
*電影中沒告訴你的好手*
如同剛剛所說的,運動家隊的成功並非偶然,也並不是像電影或書中寫得那麼傳奇,總經理Billy Beane一夕之間腦袋開光,就點石成金把球隊從深淵救回來了。
首先,劇情一開始刻意要製造運動家隊的冬天即將來臨,好像輸給洋基隊就是全天下最慘的球隊一樣!但大佬,他們可還是支102勝的球隊啊!那一年我們坦帕灣魔鬼魚隊可是62勝100敗的球季啊!沒錢沒球星,又跟洋基和紅襪同分區,我們那個才叫作冬天!(而且春暖還要很久之後才來,因為2002年我們更上一層樓拿了55勝106敗......)
儘管運動家隊在季後損失了Jason Giambi、Johnny Damon和Jason Isringhausen,但電影沒告訴你的是,他們的先發投手可完整的很。
你們在找我們Oakland Big 3 嗎?
俗稱的「運動家三巨投」,指的就是2000~2004年效力於運動家隊的Tim Hudson、Mark Mulder和Barry Zito。這三個傢伙當年都非常年輕,而且威力相當驚人,實有90年代「勇士三巨投」的影子。
先聊聊Tim Hudson,生涯已經超過181勝的他如果不是在職業中期受手傷纏身的話,很有可能現在已經是一個250勝級的投手了。2000年在運動家隊時他拿下了20勝6負,勝率超過7成的成績,而他生涯在運動家隊6個球季,沒有一個球季的勝率是低於6成,總計拿下92勝39負,自責分率僅有3.30!投球局數還高達1240局。
要找王牌投手嗎?,這裡就有一個。
到哪都留著一個大光頭的Tim Hudson,至今仍活躍在大聯盟
跟Hudson比起來,Mark Mulder的生涯顯得「虎頭蛇尾」,生涯晚期因傷所困,草草就結束了他的投手生涯,但如果你曾親見他的投球,你會更惋惜這一切。
Mark Mulder除了2000年頭一年勝場數只有9場之外,在奧克蘭的5年裡,沒有一年的勝場數是低於15場,這5年中他總計拿下了81勝42負,雖然耐戰度不如Hudson,但也投了1000局左右的局數。
不過你要說他不如Tim Hudson嗎?倒也不盡然,在2001年他就以21勝8負的成績力壓隊友Tim Hudson,獲得美國聯盟MVP票選的第2名(Tim Hudson為第6名)。
這位Mulder探員,也是運動家隊當年重要的一環。
小時候大家都戲稱他是X檔案中的Mulder探員
最後,也是現在常淪為大家笑柄的強投,Barry Zito。
在舊金山巨人隊還沒奉上那誇張的大約時,Barry Zito一直都是身穿運動家隊的球衣,甚至在2004年前面兩位強投琵琶別抱時,他都還是緊守著運動家隊的投手丘。
也許現在提到曲球你會想到巨人隊的Tim Lincecum,或是老虎隊的Justin Verlander,但是在2000年左右,「曲球」一直是Barry Zito的代名詞,他那由外角大幅度進壘的「外星曲球」,往往都能將打者凍結在打擊區内,誇張的變化幅度甚至還有左打者誤以為球會砸到自己而閃開,結果最後小白球卻用漂亮的軌跡好球進壘。
也許跟兩位前輩比起來,Barry Zito現在的聲勢大不如前,但2002年運動家隊創下連勝之時,當年他可是拿下了23勝5負,2.75的投手自責分,毫無懸念的獲得了美國聯盟賽揚獎的榮譽,同時也是該年MVP的票選第13名。
而他在運動家隊7年的生涯共拿下了103勝63負,投了1430局,從2001年起一直到他離開運動家隊的2006年,年年投球局數都超過200局!
不論現在的Zito成了什麼樣子,過去在運動家隊的他可說是強力左投的代名詞
我們簡單算一下,單2000年~2004年這三巨投就為運動家隊貢獻了234勝119負的成績,是少了Giambi那些火力沒錯,但三巨投的存在,就像Tim Hudson曾說過的:「只要給我一分的支援,我就能夠確保球隊的勝利!」
犯規的還不只這樣,運動家隊在「MoneyBall」時期所擁有的好手還有下面這些人:
2002年打出34轟,109分打點的三壘手Eric Chavez,他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運動家隊的看板球星
Dan Haren,在Hudson和Mulder先後離隊後,他與Barry Zito繼續支撐著運動家隊的投手丘成績
Rich Harden,雖然他真的很會受傷(請參考這裡),但他和Dan Haren、Barry Zito所組成的「後Big 3」,依舊令各隊聞風喪膽
現在人在洋基的搞笑天王Nick Swisher,也是運動家隊農場培養出來的好手
從大學就擔任終結者的Huston Street,曾是運動家隊倚重的最後一道防線
現在在費城人隊暱稱「小胖」的Joe Blanton,也曾是運動家隊的一員
2004年的美國聯盟最佳新秀,Bobby Crosby
Mark Ellis,他和Bobby Crosby,曾是2000年中期運動家隊重要的二、游防線
綜合以上我們可以知道,運動家隊確實是靠著自身培養的好球員在美國聯盟中殺出一片天,或許球隊的預算不足,無法和豪門球隊錢鬥,但小市場的球隊靠著精準的經營策略,還是得以殺出一片天的,不管是2002年的奧克蘭運動家隊、2008年的坦帕灣光芒隊,甚至是2010年、2011年的德州遊騎兵隊,都是靠著各自的努力上演「小蝦米搏倒大鯨魚」的戲碼。
別的運動或許買來明星球員就可以讓戰績馬上提升,但這可能並不適用於棒球運動。
小市場球隊力拼豪門球隊的始祖,奧克蘭運動家隊
就像電影說的:
「你怎麼能不愛棒球?」
最後同場加映,因電影而重新翻紅的Lenka《The Show》一曲
文:泰瑞克斯
圖片來源:網路
資料來源:Baseball Reference
- Nov 19 Sat 2011 23:03
真實球場上的《MoneyBall》人物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