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班後無聊陪爸媽看了幾眼電視劇《三國》,演得好快,前幾天記得劉備才在震怒伐吳而已,今天瞄一眼發現諸葛亮已經要星落五丈原了,看來這齣戲後半部倒是趕得挺快的。

  我不敢說我是超專精的三國史達人,但至少在三國歷史中打滾大概也有個十幾個寒暑,從懵懂只愛劉備的小鬼頭,變成開始全面認識三國的小子,最後變成現在這個假文青、假專業的三國史欣賞者(表示自己已經能夠跳脫傳統的喜好框架,較公允的去看待每一位歷史人物),有些話,再看完這部娛樂性遠高於真實性(甚至比三國演義還娛樂)的電視劇,真的是不吐不快。

  諸葛亮將要歸天了,基本上參考三國演義改編而成的電視劇是不可能會放過那個被羅貫中譽為「有反骨」的魏延哥,想來他一定是要背叛諸葛亮的遺矚,強行率領蜀軍要進行自己的北伐之旅,最後慘遭一票「蜀漢中堅」給圍勦至死。

553860_2441010960845_1456399248_n

  其實我不太曉得魏延到底是哪一點讓羅貫中看不順眼了,好端端一位在歷史上被劉備欽點,將要衝漢中托付予他的太守,到了他筆下既反骨又不服從上級命令,屢屢只會中了曹魏的計謀或是獨斷獨行。

  在討論他在正史上的定位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正史《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中對他的一段記載:

  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咸壯其言。

  大致為各位翻譯一下:

  劉備在獲得漢中後自立為漢中王,並且將行政中心遷至成都,這時新得的漢中必須找一位能委以重任的將領來擔任守將,眾人皆以為此位必屬張飛所有,而張飛自己也這麼想,但是劉備卻意外的拔擢魏延擔任漢中太守,因此而嚇壞了大家。為此劉備特地宴請群臣,並在會中問魏延道:「今天把這個重責大任交給了你,你會怎麼鎮守這個要地?」魏延答道:「若是曹操傾盡國力而來犯,我必為大王拼死抵擋;若是他只命偏將率領十萬之師前來,我會為大王直接把這支偏師給吞了!」因此劉備聽了相當高興,而眾人也因此言而信服。

  這麼一位獲得劉備高度評價的將領,在相對較能知人善用的劉備和一票當年一起打江山的老臣過世後,成為蜀漢政權少數能夠獨當一面的將領,但是他卻始終未能有像魏國眾將那般自由揮灑的空間,畢竟整部蜀史在劉備過世後,幾乎都是繞著諸葛亮一個人在寫。

  當然我無意冒犯很多人心中用兵如神的諸葛武侯,如果要論他的軍事能力和才幹的話可能要另立一篇文章來論述,在這邊先簡單講結論就好,諸葛亮在後期的政策走保守路線,並且決不在軍事上下險棋,原因很簡單,蜀漢國力最弱,禁不起失敗也玩不起險棋,而他個人在軍事上的造詣嘛......

  我只能說歷史上是很少有書生是很懂兵略韜法的,特別是像蕭何這種類型的書生;某種程度上,諸葛亮和馬謖是同一型人,他們都很擅於規畫面的東西,但卻不是千載難逢的帥才,兩者最大的差別是諸葛亮的謹慎讓他不容易犯大錯誤,而馬謖則是在人生最重要的關頭犯下錯誤,只好 GG 退出歷史舞台了。

  魏延最出名的一個獻策大概就是在後來大破曹魏將領郭淮,升任征西大將軍後,向諸葛亮進了一條伐魏之策:「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歎恨己才用之不盡。

  簡單的說一下他的要求,他希望能夠率領萬人左右的精銳之師,效法韓信的作法從褒中而出,沿著秦嶺走子午谷前進,藉這條不到十數日即可抵達長安的小路奇襲,一舉和諸葛亮的主力部隊會師於潼關,則關中可定!但是生性謹慎的諸葛亮始終不許,因此魏延常抱怨諸葛亮的膽怯,怨恨自己空有才華而不得其用。

  其實這是典型的文人與武將的思考模式不同,諸葛亮求穩、魏延求險,古往今來在戰場上要能獲勝,哪能不走險棋呢?特別你又是弱勢的一方,有誰聽過面對十倍於己的敵軍,不運用一些詭道奇兵、正面交戰硬碰硬還能以一擋百,最後獲得勝利的呢?四行倉庫嗎?我還以為謝晉元團長他們最後都「壯烈犧牲」了呢......

  但也就因為蜀國的弱勢,造成諸葛亮在這件事情上的絕不讓步,他們擔付不起失敗的風險,萬一不成功則是連累整支北伐之師,代價可能是整個政權的崩解(這邊就不討論既然如此諸葛亮為何還是堅持老是要北伐了,那可能也需要另開一篇文章),有人說若是劉備在世的話,懂得變通又擅於將將的他一定會同意魏延的主意,或許蜀國可能可以掌握關中之地。

  先不提劉備是不是真的能這麼高壽,蜀國後來會過得那麼艱困,有大半的原因不就是因為劉備在長江畔把精銳都讓陸遜給毀光了嗎......要是他真在世,搞不好蜀漢還連什麼險道之策都不用玩,都有辦法把關中給取下來。

  不過我個人對於劉備在「用人」和「識人」方面的才能是給予很高評價的,根據《三國志‧蜀書》的種種記載,他總能將對的人擺在對的位置,即使是破格拔擢也能善用其人,而對於一些可能會不利於自己政權的將領,他也都能善用手段來收攬,譬如當年在徐州如何利用呂布,而在正史中堪比「呂布第二」的馬超來降後,他也懂得給他一個華而不實的官位做做,終其一生都沒再讓這個「危險份子」掌握實權,有機會反叛蜀漢(不覺得馬超到蜀國後就突然沒戲了嗎?因為劉備早已看穿這個背叛主子多次的「錦馬超」是多麼的不可信任)。

  相比之下,諸葛亮在用人方面確實遠不如劉備,所任用的人也都偏向單一優點,或是他個人認定的優秀,譬如馬謖就是極佳的例子。

  在《三國志‧蜀書‧董劉馬陳董呂傳》中記載,馬謖這個人是「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劉備深知諸葛亮喜歡這個善於談論策略且很有才華的人,擔心他會有用人的盲點,因此特別在臨死時還交待:「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是諸葛亮依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由此處可以看出諸葛亮對於他所認可的人相當信任,縱使是劉備臨終所交待的「將死之言」,他依然可棄之而不顧,雖然這極有可能是蜀漢後期實在沒有更好的人選所致,但仍可看出兩人對於「識人」這件事的高下。

  我常覺得,諸葛亮犯了「文人相輕」的錯,他後期所任用的官員雖然清廉、正直,而且很聽話,但問題也就出在一個「聽話」,因為眾官的才能與視野均不及諸葛亮,造成整個蜀漢上下惟武候斷事的情況,當他還在世時還可調派各地人馬,維持國家一定的競爭力,但是當一個國家的首席政務官總是任用一群才華不及他、智慧不及他、宏觀度不及他的朝臣,等到這個朝廷一日無他,會發生什麼事呢?歷史告訴我們,當諸葛亮一去世,蜀國文武雙方失去發號施令的人,國勢自然瞬間瓦解。

  魏延是有想要當那個發號施令的人,看看諸葛亮死後他的發言:

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

  一樣翻譯一下:「丞相雖然已死,但是三軍中還有我魏延在,丞相府內的官屬可以逕行發喪並將丞相還葬都城,但是我還是要繼續率軍迎戰賊軍(曹魏),大軍怎麼可以因為一人之死而耽誤了天下大事呢?」

  說魏延謀反真的完全顛倒他歷史地位的說法,當諸葛亮死後他所想的是繼續率領蜀軍和魏國對抗,而不是藉機奪取三軍為己所用,不管他是多麼剛愎自用的人,就北伐這件事而言,他和諸葛亮算是有某種程度上的默契,而且在史書上的記載兩人也不如演義所形容的那般交惡,諸葛亮看到他有反骨而從他加入之初就一直想除之而後快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兩人間最大的歧見,最多就是剛剛前面所提到的「萬人偏師襲長安」的事情。

  但是魏延和楊儀的對立確實存在,而且也是壓垮蜀國的一根重要稻草,我甚至認為比諸葛亮之死還嚴重。

  《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忿,有如水火。

  魏延善於用兵、勇猛過人,但是他的個性相當高傲,當時的蜀國臣中都盡量避免和這位老將軍衝突,唯獨楊儀對他不假辭色,使得魏延對他早有芥蒂,兩人勢同水火。而偏偏魏延在蜀國這麼高的地位,在諸葛亮將死之時卻被排除在議事之外。

  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

  等到諸葛亮真的過世了,大軍秘不發喪即將還師,魏延不但希望自率軍馬繼續北伐,還脫口說出:「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的氣話,我們可以看作他將個人私怨置於國家之上,也可以看作一個朝廷重臣對於他被摒除在議事之外的惱怒,要不以古代軍事之理,作為斷後之將必為能獨當一面之將,魏延不該有覺得眾人對他怠慢之處,他不服的是他竟然要為楊儀來斷後,好像楊儀是三軍總帥,在他之上一般。

  魏延的私憤和個性、以及他和朝廷眾臣的交惡都使得他在諸葛亮死後的蜀漢政權中孤掌難鳴,剩下的武將派中又以他資歷最久、官位最大,其他人幾乎都是說不上話的庸才,這也讓諸葛亮長期培植在劉禪身邊那些「忠貞」的文臣派有機可趁,最終一口氣鏟除了這位他們絕對駕馭不來的「麻煩人物」。

  《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這裡的翻譯講白話一點是這樣:魏延原意不是率軍往北去投降曹魏,而是可以搬師回朝,但是他堅持一定要殺掉楊儀等一干文官,但由於平日他較少與人交往,諸將沒人站在他那一邊,否則以當時的時空背景和他的地位,他應該是要代替諸葛亮地位的那一個人,沒有道理你是位置最高的人,你還要反叛的吧?

  因此在《魏略》書中提到:「諸葛亮病,謂延等云:『 我之死後,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令延攝行己事,密持喪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發喪。亮長史楊儀宿與延不和,見延攝行軍事,懼為所害,乃張言延欲舉眾北附,遂率其眾攻延。延本無此心,不戰軍走,追而殺之。臣松之以為此蓋敵國傳聞之言,不得與本傳爭審。

  大意是說魏延才是諸葛亮的托孤之臣,但是與他交惡的楊儀惟恐魏延軍權在握後會被他所害,因此造謠說他將要帶領軍隊反叛降魏,讓蜀國眾將對其群起攻之,魏延本無反意,因此他不與自己人交戰,且戰且走之下反而被蜀國眾人所殺,而注釋三國志的裴松之認為這一段文字是來自魏國方的說法,認為不可和本傳混淆,但我確認為這段文字是很好的佐證,因為沒道理魏國人要去美化一個敵國大將,這一點利益也沒有,而且魏延的「反叛之說」在歷史上確實是很詭異的一個論點。

  他的悲劇是時代所造成的、是用人之法所造成的、是蜀漢在劉備死後的立國之道所造成的,甚至是諸葛亮間接所造成的,但唯獨絕對不是什麼狗屁反骨或是他有竄奪之心所造成的。

  真想反、真想掌控蜀國軍權,劉備一死時他在漢中早就反了,那時候造反不僅可自立,曹魏一定也會予以極大的支援和賞賜(多棒的一個滅蜀之機,連打漢中的精神都可以省了),何必等臨老賣了一堆老命後才「突然」想趁你諸葛亮死後才反?但就為了這戲劇張力,魏延背負「反骨」的罪名一背就是數百年。

  然後我再看到電視劇中眾將和觀眾們對魏延咬牙切齒的樣子,惟恐除之而後快,讓我深覺謠言和訛誤資訊的可怕,而當時的蜀中之人,必然也是接受到錯誤的資訊所至。

  可惜了,這位蜀漢名將,若是魏延和楊儀的衝突沒有發生的話,或許蜀漢還能再多撐個幾年。

  








  一些淺見,還請各路高手海涵指教,其實三國還有很多可以研究的點,我相信還有很多各路高手都對三國很有研究,小弟就在此拋磚引玉,歡迎大家一同加入研究、討論「三國」的行列!





文:泰瑞克斯
圖片來源:網路
參考資料:《三國志》、《三國演義》
延伸閱讀:〈從正史的角度評論魏延〉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三國志 魏延 諸葛亮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泰瑞克斯 的頭像
    泰瑞克斯

    糙米蟲與世界的狂想曲

    泰瑞克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