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文章,有一些上不了抬面的淺見,茲簡單紀錄在Blog裡,留待未來自己擁有足夠閱歷與智慧後,再來回頭省視。
文章:《棒球記者的專業素養?談羅華韋赴日測試事件》
一件不應該由我評論,而我也確實什麼評論都沒有做的事,但是關乎棒球、關乎一個旅外球員、也關乎一些體育媒體、體育網路的一點現象,所以還是和大家做個分享,而且簡單寫一丁點兒的心得來和大家討論。
姑且,我們把此事稱作「羅華韋事件」吧,這篇粉絲團文章刊出的時間約莫是這幾天,我不否認看到評論的當下,我幾乎就要相信這種說法了,因為有畫面,我們沒有看到球衣,而且又看到羅華韋確實頂著一頭金髮,雖然我對於染髮一事不置可否(因為那真的不是什麼問題),卻也還是因為所謂的「面試的態度」而心有戚戚焉,未加查證太多、直到昨晚看到「T-Fat台灣農場報報」粉絲團在該粉絲團上為羅華韋澄清,指出他所穿著的T恤是小聯盟母隊的練習衣,並非未著正式球衣參加測試。
我無意去評論誰對誰錯,因為那是一個觀念的傳達,但是當你的講話能見度已經有某種高度時,確實一舉一動都很容易影響很多你看不見的人群,都應該要小心、謹慎,去想想會不會有造成其他過度的連結和影響,就像我看完那篇文章並沒有「按讚」(事實上我也沒特別喜歡按讚),但是在我心中有沒有起了漣漪?是有的。
當層級從半公開的網路知名粉絲團拉高到新聞媒體的層級時,哪怕你只是網路媒體,在處理資訊上就更需要小心,因為你所影響的人將超越Facebook、超越有在關注粉絲團的人,將透過「媒體」這條網絡散佈出去,會被誰知道?會影響哪些人?又會有什麼後果,都不是你所能想像的;而最不理想的地方在於,我們都曉得該怎麼規避那些「困擾」,只要在新聞中提到「網友指出」、「有網友認為」、「可能是」、「或許」這些模稜兩可又可以撇開發言者身份的字眼,你就可以從中脫身指出「這並非我所講的言論」,但是人們會怎麼想呢?我想應該是最簡單的幾個字:
「台霉,不意外。」
這個單一事件可以看出來,這個島上的你、我、他似乎都參上一腳了。
我們這些閱讀者缺乏實事求是的精神,我們不會去懷疑消息、質疑來源,進而去「尋求真正的解答」,我們很輕易的相信我們眼前所看的,就像是我們看見T恤就認為羅華韋服儀不整,但實際上人家穿得卻是正式的練習T。
粉絲團的經營者在眾多群眾的簇擁下,過於執著於個人看法,由於一呼百諾以及簇擁者甚眾,時日一久就容易失去自我判斷、即時反省的能力,反而會變成一種小圈圈,經營者開始覺得自己有一定的影響力,不論是想要作任何批判都能夠成為一種「網路新聲」,但是那些超出規範或是不小心影響到他人的言論呢?也許沒有人能夠出來負責任。
至於網路媒體的問題則一直很嚴重,體育賽事報導尤其嚴重,台灣的球迷朋友已經養成對於本土新聞媒體的「不信任感」,嚴重者甚至是「逢台媒必噓」,當理應提供專業、正確訊息的新聞媒體淪為報導花邊的小報、從網路上取材、甚至最後本末倒置,轉為網路族群重在媒體上的「發聲者」,而非將訊息傳遞至網路族群中,這是否是一個健康的現象?更遑論一些可能連專題都算不上,只為追求點擊、點閱而不顧觀感的文字了。
回過頭來,很多現在「正面」的聲音開始為羅華韋發聲,但是在指責那並非事實之餘,也會偶而看見「測試球技又不是測試服儀,球威強不強才是重點」這類的論點,當然選才一定是以「才」為本,但是那篇粉絲團貼文的某些論點我們也不該輕易的抹煞,今天是一個重點:「態度問題會不會有影響?我們不知道」,也許真的有影響,但是我們的論點或許應該是從日方的公開或官方說法獲得證實,而不是以「看圖說故事」的方式去佐證,而且回到立論點來看,面試的時候態度重不重要?重要,服裝儀容重不重要?重要,所以今天的問題在於舉證時不應該以虛從實,但是也不能就此抹煞那些態度以及儀態該注意的點,兩者是不該混為一談的。
但最後我得說,台灣媒體並沒有這麼糟,事實上努力者眾、認真者也多,受限於現實中的種種無奈和要求,很多事情是不得不為之,而有不少優秀的記者默默付出努力,但是他們的成果很有可能被其中一兩則「其他同業」所產出的瑕疵品而抹煞,所有人都在一瞬間成為了「台霉」,因為群眾不會去分辨誰寫得好、誰寫得不好,他們只會說:
「台霉,不意外。」
事實上,那些瑕疵品新聞是不能代表全部的,它們並沒有這麼偉大,但是當所有人都因為這些瑕疵品而對整個新聞從業人員抱以懷疑態度,質疑態度。
或許從這個角度來看,它們又挺了不起的。
歡迎光臨:糙米蟲與世界的狂想曲
- Feb 09 Sun 2014 20:37
「羅華韋事件」有感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