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一身是膽趙子龍,只是高級侍衛長? 〉一文想必讓很多愛慕趙子龍的朋友們心裡頭不是滋味,其實各方朋友給小弟的意見與想法都點滴在心頭,在今日的文章開始前就請容小弟囉嗦個幾句。
首先當然是要澄清一下,在自己的部落格會開始胡言亂聊這些三國史事是有原因的。
小弟並非治史嚴謹的歷史系科班出身,對於歷史議題也多是因興趣而起,多方涉獵虛閱了幾部書,也就會有些不入流的牢騷和想法想紀錄下來,最初的用意絕非是要顛覆這些歷史人物的形象,或是敗壞他們的風雲名聲,簡單試想,他們一個個都是在正史的史書上留名的人,小弟一個名不經傳、塵世中俯仰可見的螻蟻迂儒,當然沒有那個資格可以「評判」這些人物,那種感覺就像是燕雀妄語鴻鵠之姿,疏不知自己從未站在鴻鵠的角度看世界,終究只是井蛙之見罷矣。
既是如此,小弟又為何一而再的搬出史書來「挑戰」這些人物呢?實在是由於《三國演義》之風行太盛,而現在的戲劇和電玩又起推波助瀾之效,因此讓廣大世人在忙碌之餘而無法撥冗求證,剛好小弟對三國議題還算感興趣,過去也是歷經一段「尋找真相」的路線才有所收穫,因此才會有與大家分享之念而起。
如要比喻的話,大概就是跟著大家進來看三國的熱鬧,卻不小心往前稍站了一點,結果意外的發現旁邊有一條方正筆直的道路(正史),因此小弟才想引導大家前去一觀。
當然,這條筆直的大道究竟是不是通往真相,這就不是小弟拙思所能度量的,但總不能邀請大家一觀,最後卻都只尋出裨官野史的資料提供給大家參考吧?因此在這個大前提之下,姑且先將正史的可信度放在一旁,既然陳壽所著的《三國志》至今仍被歸納在二十五史之一,必有其可信之處,小弟仍是暫將其列為「信史」之列,故引徵其文作為辨證之基,如有失誤之處,想來必是小弟的心中牢騷造成評論失準,小弟會盡量管管自己主觀的意見的......
OK,今天廢話有點太多了,這講下去都快變閒聊混稿費了。
有鑑於昨日趙子龍一文的衝擊,小弟在思考一天後認為《三國志》的記載雖然不像《三國演義》那般虛假,但對於趙雲的生平又顯得過於簡略,因此將《三國志》書中在趙雲傳中引註甚多的《雲別傳》增錄進來,以讓大家一觀當時人對於這位蜀國低調將軍的看法,姑且我們可以視作是一篇平衡報導。
我們先來看看《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中對於趙雲一開始的基本介紹。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
這邊的記載一如我們昨天所認識的一樣簡略,簡單的用六句話就帶過趙雲追隨劉備的前半生(後面一段就直接接昨天討論過的長阪護幼主),只概略的說趙雲是常山的真定人,本來追隨的主君是漢朝「白馬將軍」公孫瓚,後來因為公孫將軍的客將劉備被派去幫田楷抵擋袁紹,趙雲就跟著一道前去,之後就成為劉備手邊的一員武將(這是超強的吸人招募術?跟著跟著就跳槽了 =.= )。
我們來看看《雲別傳》中的補充記載是否對這段歷史有更詳盡的介紹:
「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時袁紹稱冀州牧,瓚深憂州人之從紹也,善雲來附,嘲雲曰:『聞貴州人皆願袁氏,君何獨迴心,迷而能反乎?』雲答曰:『天下訩訩,未知孰是,民有倒縣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遂與瓚征討。」
這段記載相對而言就精彩而且完整多了,茲簡單翻譯如下:趙雲身高大約八尺,他的容姿和體態都是雄偉的大丈夫,因此被故鄉的義兵所推舉為頭領,於是他帶著常山的義兵前往投靠公孫瓚。
當時袁紹是冀州牧,公孫瓚很擔心他所管轄之地的人民都跑去投靠袁紹,因此看到來自常山(屬於冀州袁紹的地盤)的趙雲帶人來投靠,因此自我嘲笑的問趙雲道:「聽說冀州的人多願意跟隨袁紹啊,為什麼唯獨你和眾人不同,難道你是迷途而知返嗎?」
結果趙雲立刻回答:「天下現在大亂,而且居民百姓多有倒懸之災噩,我們冀州的人都說,哪一為主君有仁德我們就應該投靠哪邊,因此我不選擇袁紹而選擇了將軍啊!」從此後趙雲就跟著公孫瓚到處征討。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歷史背景,在歷史上公孫瓚可不是一個像你玩三國遊戲時只要沒了趙雲就等著被袁紹吞掉的弱小諸侯,他可是在天下大勢還沒進入動蕩之前,就因四處征討異族、叛亂的戰功而被東漢王朝官方認證為「騎都尉」、「中郎將」和「都亭侯」等職,等到董卓入京挾持政府後,還不忘要趕快安撫一下這位邊防大將,馬上封給他一個奮武將軍和「薊侯」這頂大帽子。
只不過在天下開始大亂後,前朝的老牌將軍公孫瓚顯然不比身家「四世三公」的袁公子來得罩,人家年輕有為又身家清白,活脫脫一個連公子降臨在冀州,百姓當然吃他這翩翩公子這套,誰還理你什麼前朝將軍。
其實這個選擇其來有自,就像是要讓你選擇領導者,你可能也會比較想選年輕英武又有才氣的「富二代」公子,而不是幹了一輩子軍人,講話粗俗又只想用武力解決一切的革命軍人......
而趙雲最難能可貴的是他能夠看透兩人本質上的差異,進而去選擇他認為「比較有仁德」的公孫瓚,當然最後他跟了公孫將軍一陣子後,他又看見更有仁德的君主了......
一樣是《雲別傳》,我們接著看下去。
「時先主亦依託瓚,每接納雲,雲得深自結託。雲以兄喪,辭瓚暫歸,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別,雲辭曰:『終不背德也。』」
當時劉備剛好也投靠了公孫瓚,因此兩人每次接觸時,趙雲都深深感到兩人的投緣。
有一回趙雲因為兄長過世而必須暫時辭別公孫瓚歸鄉一趟,但是因為他的故鄉在公孫瓚對頭袁紹的地盤上,公孫瓚很擔心這位虎將會一去不返,此時劉備展現他識人的本領,不但抓著趙雲的手與他拜別,更篤定的說他絕對不會離開公孫陣營,這讓趙雲很感動,在離開時還說道:「我必定不會作出違背道德之事。」
不過接下來的記載跳得有點快,我怕大家誤會趙雲還是投了袁紹所以在這邊稍作解釋一番,後來公孫瓚還是被袁紹給討滅了(其實歷史上袁紹並不是那麼糟糕的昏庸君主,他很像是一個有才氣、有本錢又有輝宏氣度的君主,只不過他遇上的是千年難得一見的戰術奇才曹操,焉有不敗亡之道理......否則在亂世中還能夠統一整個北方,並且手下虎將謀士如雲,他怎會是簡單人物呢?)而劉備又歷經徐州等變故而流落至河北袁紹麾下,因此趙雲才有機會在家鄉再見到劉備。
「先主就袁紹,雲見於鄴。先主與雲同床眠卧,密遣雲合募得數百人,皆稱劉左將軍部曲,紹不能知。遂隨先主至荊州。」
這邊是這樣說的,劉備追隨了袁紹以後,趙雲在鄴又再次見到劉備,欣喜之餘竟和劉備「同床眠卧」(開放自由想像,不解釋),同時兩人還秘密在袁紹手下招募數百人,自稱是劉備的部曲(傭兵之類的),袁紹甚至還沒有查覺到這件事情,之後在袁紹兵敗官渡後,趙雲就跟著劉備來到了荊州。
因此如果《雲別傳》這段記載為真,則我們可以知道幾件事,第一是劉備跟趙雲是甲甲無誤此二人確實情義深厚,闊別多年依然能一見如故;第二為趙雲確實是有本事的人,能瞞過袁紹手下那麼多人的耳目在他的地盤上偷偷招攬為劉備效力的私兵,確有兩把刷子;第三是......果然趙雲在離開公孫瓚後就暫時沒戲了,劉備到徐州和之後暫時投靠「漢室」(曹操)時他都沒有跟到,一直要到劉備跑來袁紹麾下兩人才得以重逢,而之後的戲碼就直接接到荊州了。
因此不論是正史上還是《雲別傳》,我們都可以發現趙雲的戲份不如關羽和張飛來得多,對劉備而言他就是一個優秀、可以信任的忠義之士,但畢竟不是一直跟在身邊的老班底,加上他的個性又比較好「案耐」,因此之後的聽封輪不到他排在很前面,這倒還滿符合行事作風一向很有「大哥氣」的劉備。
而在「長阪風雲」中,在《雲別傳》中也記載到一項和《三國演義》相類的橋段,即是有人對劉備說趙雲似乎北去投敵了,結果劉備很生氣的「以手戟擿之」(拿手戟丟他),並且說道:「子龍不棄我走也。」,再次顯示趙雲的忠心與劉備的信任。
其實《雲別傳》在後面的記載還有滿多都和《三國演義》相類似,我們幾乎可以說演義中的趙雲就是依《雲別傳》再去發想撰寫而成的,像是演義中有名的「趙子龍智取桂陽」,在《雲別傳》中的記載如下:
「從平江南,以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代趙範。範寡嫂曰樊氏,有國色,範欲以配雲。雲辭曰:「相與同姓,卿兄猶我兄。」固辭不許。時有人勸雲納之,雲曰:「範迫降耳,心未可測;天下女不少。」遂不取。範果逃走,雲無纖介。」
趙雲追隨劉備前往平定江南(這裡指的是荊州南部),劉備任命他為偏將軍,並且駐守桂陽擔任太守,取代原本的太守趙範。
而趙範有一位寡嫂樊氏,長得相當漂亮,因此趙範欲將這位寡嫂許配給趙雲,但是趙雲推辭說道:「我倆皆同姓,你的兄長就如同我的兄長。」這等失禮之事正直如子龍者是不會幹的,因此他堅持不肯接受。
當時有人就勸趙雲不如就娶了那位美人,並不會有什麼關係的,但是趙雲卻道出他更深一層的憂慮:「趙範是被迫投降的,他的心態相當可議,何況天下的女子那麼多,我何必以身涉險?」因此而不納樊氏為妻,最後趙範果然叛變逃亡,趙雲因此而免去可能沾染上的麻煩。
這下可還給大家一點趙雲英雄本色的面貌了吧,既有勇名又有遠見,並不會被美色給衝昏頭!而且更厲害的是,在《雲別傳》中還記載了一段他內舉不避親的故事:
「與夏侯惇戰於博望,生獲夏侯蘭。蘭是雲郷里人,少小相知,雲白先主活之,薦蘭明於法律,以為軍正。雲不用自近,其慎慮類如此。」
過去劉備曾和曹將夏侯惇戰於博望,而趙雲在那場戰鬥中擄獲了敵將夏侯蘭,而夏侯蘭是趙雲故鄉之人,從年輕的時候兩人就認識了,因此趙雲為此還親自向劉備說情,希望不僅留下明於法律的夏侯蘭活口,更可命令他擔任軍隊中的軍正一職(類似軍法官)。
在此我們可以看出趙雲並不是一個閃避人際關係的政治不沾鍋,當他遇上應該舉薦的人哪怕是降將或舊識,他還是會稟公辦理。
- Sep 20 Thu 2012 00:22
盡信史而不如心中無史?
close
第1頁|全文共2頁»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