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徐庶無雙


  首先,先說明一下,在正史《三國志》當中,並沒有徐庶這個人的獨立傳記,有關他的記載總共有兩段,並且通通散見於《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當中。

  第一段如下:「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原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這段故事算是三顧茅廬的開端,而且說明徐庶並非是離開劉備後才舉薦諸葛亮這個人,他們兩個在劉皇叔營中是有重疊共事過的,然後這段記載如果翻譯成白話文,相信你會更確立劉備絕對不是演義中形容的那付娘娘腔德性。

  當時劉備屯兵在新野,徐庶前來投靠劉備,而劉備相當器重他,因此徐庶才向他進言推薦號稱是「臥龍」的諸葛亮,希望劉皇叔能夠和這位奇才見上一面。

  結果咱劉皇叔不愧是在正史上有大哥氣息的人,他怎回答的?

  「哦?那你叫他來便是了。」搞得徐庶連忙接著說:「這個奇才應該是我們去和他見面,不可以這樣呼來喝去的叫他來晉見我們,希望將軍還是屈駕前往稍微看看他。」於是才有之後的三顧之行。

  接著徐庶的戲份很快,他幾乎沒有幫劉備在任何一場戰役中打過仗、也沒有出過什麼特別的謀略,關於他的記載就跳到後面的第二段,當劉備聞曹操大舉揮師南下,劉表之子劉琮準備歸降時,一夥人連忙帶著行囊和百姓上路南逃,而在途中:

  「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

  這段記載是說,諸葛亮和徐庶被編在同一個分隊,沒想到他們卻被曹操的追兵趕上並被擊破,在當中徐庶的母親為曹操所獲,為了去見自己的母親,於是徐庶拜別劉備,並且指著自己的心說道:「我本來很希望能夠跟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請注意他本來想要輔佐劉備的是什麼志業,不是什麼匡濟漢室、救烝民獻帝於水火,是「王霸之業」!)這是我心中所想之事,但是在我現在母親為敵人所獲的情況下,我的心思已經全部打亂了,這樣下去無法為將軍您出謀畫策,對我軍一點幫助也沒有,希望就此與將軍別過。」

  很妙的是,劉備沒有答話,既沒有斥責他也沒有惺惺作態的跟他「悲痛不已,淚如泉湧」,正史後面只是冷冰冰的接了四個大字,「遂詣曹公」(徐庶就投靠曹操去了)。

  不知道為啥,我看到徐庶在正史上的這段記載,突然有種「大難臨頭各自飛,終於找到理由閃」的感覺?


徐庶


  這裡我們發現了跟演義記載不符的地方有幾個,一個當然是剛剛說的徐庶和諸葛亮其實是真的有當過同事,而且兩個人還一起從新野南逃;其二是徐庶歸曹營是自由意志,並非什麼曹操扣留母親逼她修書勸子這種狗血的劇情,而且他拜別劉備是「主動」告知,我們只是不曉得劉備對此有何評論而已;其三,當然也就是我一直想講的,劉備的「王霸之業」。

  正史對於徐庶的記載似乎讓人不夠過癮又嫌太少,經典橋段可以顯現徐庶高節的「入曹營終一言不發、寸功未建」也都沒有提到,這怎麼能讓眾多蜀漢控心服呢?

  於是,我們翻閱一下對徐庶記載算是「最詳盡」的《魏略》,來看看裡面的徐元直又是怎樣的人物。

  「庶先名福,本單家子,少好任俠擊劍。

  《魏略》對於徐庶前半生的敘述大抵和演義相符,他年輕的時候在鄉里間是一個任俠(只要看到史書上寫任俠,你就可以想像一個現代小混混的樣子,因為確實就是那個樣子),並且喜好玩弄刀劍、劍術的人,因此我們甚至可以大膽假設演義是從《魏略》去塑造出徐庶的形象。

  但尷尬的是羅先生一開始就把《魏略》翻譯錯了......他看到這段記載就誤以為徐庶是「單」家的子弟,原本單名一個「福」字,因此將他的化名取為「單福」,這實在是有點不像他這種程度的文人會犯的錯。

  「單家子」是專有名詞,指的是單親的孩子,也就是說徐庶是自小和母親相依為命的,這也是為何他後來會為母而辭別劉備,並非是說他是「單」姓人家。

  「中平末,嘗為人報讎,白堊突面,被發而走,為吏所得,問其姓字,閉口不言。吏乃於車上立柱維磔之,擊鼓以令於市鄽,莫敢識者,而其黨伍共篡解之,得脫。於是感激,棄其刀戟,更疏巾單衣,折節學問。

  這邊故事有點長,但大致上跟演義說的完全吻合,說的是徐庶年輕時在鄉里間為了幫人報仇,因此意外用刀劍傷了人,於是他「掩面披髮」而走,但還是被官吏給逮住,於是官吏要問他的姓名他卻堅決不答,因此只得將他給綁在車上的柱子上遊街,並且打鼓叫大家來認犯人,希望有認識的人出來指認他,沒想到卻「莫敢識者」,沒有人敢來認他。

  最後是徐庶平常交遊的一些狐群黨羽跑來偷偷幫他鬆綁,並且大夥兒一同逃脫,經過這一鬧之後,徐庶決定洗心革面,再也不幹小混混了,決定改變穿著打扮,變身成個讀書人,專心的作學問著書立言,習古今韜略。

徐庶無雙二

  但徐庶的求學之路並不輕鬆,《魏略》中記載:「始詣精舍,諸生聞其前作賊,不肯與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獨掃除,動靜先意,聽習經業,義理精熟。遂與同郡石韜相親愛。

  這段記載是說,徐庶剛到學院去學習時,其他的同學們聽說這傢伙之前是不良少年,沒有一個人肯跟他來往,搞得改過向善的徐庶只能用行動來贏得好感,不但態度十分謙卑而且常常單獨留下來作掃除工作,而且從此後真的專心於學問,經通各項經典義理,之後才勉強和他的同鄉石韜結為好友。

  因此,在周處除三害、改過向善之前,徐庶可能就是最早的「洗心革面」代表人物了。

  接著《魏略》記載中原兵禍起時,徐庶他們的學習也只好為之中斷,而且他和石韜還一路逃到了荊州去,而在到了荊州後又和當地的年輕隱士諸葛亮相交,只是兩人雖然認識,最後在仕途上終究還是分道揚鑣,「孔明與劉備相隨去,福與韜俱來北。

  到此為止的記載大致補足了《三國志》中對徐庶的敘述,我們因此曉得他前半生投靠劉備之前的來龍去脈,但我們想知道的卻是他和石韜「俱來北」之後到底有沒有「一言不發、寸功未建」?

第2頁|全文共3頁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三國志 徐庶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泰瑞克斯 的頭像
    泰瑞克斯

    糙米蟲與世界的狂想曲

    泰瑞克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