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根據《魏略》來看,可能要讓大家失望了,因為接下去的記載是這麼寫的:「至黃初中,韜仕曆郡守、典農校尉,福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這邊寫道石韜的歷官從郡守,最後升至典農校尉,而徐庶的官運就更亨通了,他先是擔任右中郎將,之後又成為了漢朝的御史中丞。
「右中郎將」和「御史中丞」是個怎樣的職位?
「中郎將」原本在秦漢制中是專指統領禁宮、皇室的護衛,可以分為「左」、「右」、「五官」等三個中郎將,而到了東漢末年則有點職務大亂,許多割據地方的勢力紛紛讓手下的重要武官擔任這項職務,不再限於是皇宮中的護衛,比較有名的人有誰?周瑜即是孫權的「建威中郎將」,而諸葛亮則是劉備的「軍師中郎將」,還有個更有名的,就是咱們昨天才聊過的曹二公子曹丕,他是魏國的「五官中郎將」!
然後我們回到徐庶身上,你認為一個不發一言、不出一策的人,可以幹到「右中郎將」的位置?
當然,我們都曉得也許徐庶幹這個官應該沒什麼實權,畢竟皇帝當時也不過就是「丞相」的附屬品,皇上的大殿搞不好跟丞相府的秘書室是差不多等級,但你也不能否認徐庶確實是在曹操那邊做到挺高的官,更別提後面要講的「御史中丞」了。
我們來看看漢制中的「御史中丞」是幹啥的?「為御史大夫次官,或稱御史中執法,秩千石。掌蘭台圖籍秘書事,綜領十三州刺史和侍御史。」,聽起來好像有一點文言嗎,簡單的講他們所負責的事務是「指揮國家的圖籍秘書官員,並且可以監察天下的郡國官吏、審查所有地方上報的各類帳冊、文件,甚至對三公和九卿都擁有彈劾之權。」
這職位重不重要?見仁見智,也許在亂世之中不會有人吃這套什麼彈劾不彈劾
但你倒是說說,雖說曹操用人為才,不會因人而廢言,但徐庶真的有可能「一言不發、寸功未建」就讓他幹上這麼高的位置,去讓他看盡曹操領土內的帳冊、文本,沒事還讓他可以談劾諫議三公九卿嗎?
徐庶是不是個經世之才、王佐之才,我想《魏略》中最後記載的一段小故事可以說明這一切,你們曉得諸葛亮之後在聽說徐庶在曹魏陣營擔任「右中郎將」和「御史中丞」等職後,他的反應是什麼嗎?
「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歎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當諸葛亮之後率軍北伐,才從難民或是降將口中聽聞他在荊州的舊友如今的近況,對於這兩人的官職他竟然說道:「魏國到底有多少才士啊!為什麼這兩個這麼有才華的人竟然還不能得到重用?」
我們剛剛就不斷強調,對於徐庶的職位是重是輕這問題是見仁見智,你也可以把他看作是一個虛職,不然以一個「秩千石」的「御史中丞」來看,怎麼樣都算是個很不凡的成就了。
或許諸葛亮此言是認為以徐庶之才堪當王佐之任,他應該位列魏國的三公之列,至少也和他自己一樣幹個丞相。
又或者他此言是為了感嘆蜀中無才士,只能讓他這樣的人來獨木支撐,若是能得到徐庶和石韜此類的人物,他們必定能夠在蜀國擔任要職重任,不會流於是個「管帳本」、「對官員說說教」的圖書總管理員。
這張是遊戲三國志中歷代的徐庶頭像,我個人最偏好左下那一張,最有「狂士」之風
徐庶是一個怎樣的人物,我們可能很難從史書中的一點點記載看清他,但就這些重要人物對他的評價,以及他在史書中確實在劉備和諸葛亮之間牽了一條線,他就是蜀漢政權中很重要的一個人物,姑且不論他在劉備陣營所待時間甚短,而且又「自願」離去,至少他為蜀漢得到了建國的一大基石和重要謀臣,這是有功而無過的。
如果你一心認定徐庶到了曹營就是終身奉行「不合作運動」,所以才逼得曹操只得把他放在一個位高權重的閒缺,在歷史記載有限的情況下,也沒有人說這樣的推斷是錯誤的。
但是,若依常理來看,我並不認為徐庶對劉備有那麼多「忠」存在,他也不是因為劉備是「漢室正統」所以才投奔於他,他想追尋的或許是能夠建立「王霸之業」的君王,你們覺得曹操看起來沒有建立「王霸之業」的面相和能力嗎?
演義的故事很忠義、也很精彩,更體現中國古代文人最「威武而不能屈」的一面,我想這大概就是這段故事為什麼會這麼紅的原因。
文天祥壯年拒降蒙古而壯烈犧牲、洪承疇則茍且歸降並為異族出謀畫策,大家世代都稱頌文丞相的忠義和勇氣,而唾棄洪進士的賣國求榮之舉。
但,有人想過,他們侍奉的君王,值得賣命嗎?
趙雲投劉備叫棄暗投明,洪承疇投皇太極卻是賣國不義。
孰為忠?孰為義?似乎未有定論,端看論者喜好。
歷史,有趣極了,您說是吧?
文:泰瑞克斯
圖片來源:網路
參考資料:《三國志》、《魏略》
«第3頁|全文共3頁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