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故事怪怪的,怎麼公孫瓚不是那十八路諸侯之一嗎?怎麼帶頭打起身為「盟主」的袁紹了?

  原來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公孫瓚當年根本並未在討伐董卓的諸侯之列,所謂的「十八路諸侯」其實在歷史上只有「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等共十路軍,加上當時行「奮武將軍」的曹操,前後也不過十來人而已。

  更誇張的還不只此,當袁紹盡起關東義師要「將以誅卓」時,公孫瓚做了啥事?「引兵入冀州,以討卓為名,內欲襲馥」。

  馥即為我們剛剛有講到過的冀州牧韓馥,當時他和袁紹共同迎幽州牧劉虞為帝(但劉虞不敢接受),算是袁紹在冀州的戰友,結果沒想到袁本初在洛陽城外忠勇護國,老巢卻被公孫瓚「假借討伐董卓」的名義給抄了。

  想來咱們劉皇叔此時應該也是和他的同窗好友一鼻子出氣,畢竟若是他有參與「忠義」的討賊行程,正史上豈有不大書特書之理?

  照目前的記載看來,只有向來對他很友好的《英雄記》中有記載:「會靈帝崩,天下大亂,備亦起軍從討董卓。」,而皇叔這「從討董卓」究竟是真去討伐,還是其實是跟著公孫瓚一起「以討卓為名」,就留給大家自由聯想了。

20120503122433187



  ok,既然我們釐清了事實,發現其實劉、關、張三人可能根本未曾在汜水關前出現,但歷史上總還是得有人擊潰華雄,聯合軍才能殺入洛陽城中吧?那這人究竟是何人是也?

  其實答案並不令人意外,就是我們在演義中看到因糧草不繼而兵敗的江東之虎,孫堅是也。

江東猛虎

  根據《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中的記載:「孫堅字文臺,吳郡富春人,蓋孫武之後也。」。

  雖然史書上寫他是「兵聖」孫武的後代,但是三國眾諸侯中,他算是少數真正出生平民(也不攀附關係)的君主,少年時曾經當過縣吏,並且在十七歲英齡時就曾和父親在錢堂擊潰「海賊」胡玉等人,之後又在許昌(人名非地名)於據句章造反時,他私自募召精勇千餘人,「與州郡合討破之」,算是在南方成名甚早的平民英雄。

  孫堅之勇在史書上幾乎舉目盡是,跟靠《三國演義》造勢而起的劉皇叔不同,在史書上幾乎走筆每兩行就會出現他有勇有略的一段故事,而且他的地位是靠著自己的勇名功勞一步一步換來的。

  像是黃巾賊起兵之時,「南方英雄」孫堅竟然獲得當時的中郎將朱儁的賞識,破格提拔他為「佐軍司馬」,而深得民心的他要動身出發時,竟然「鄉里少年隨在下邳者皆願從」(跟在他身邊的家鄉青年都願與他同去擊賊),而且他還「又募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許人,與儁並力奮擊,所向無前。」。

  這不打緊,擊賊之時他還「身當一面,登城先入,眾乃蟻附,遂大破之。」,一馬當先的走在最前面,攻城搶先第一,讓眾官軍隨他身後而入,因此大破黃巾賊;你幾乎可以把這幅景象套用在電影《魔戒》的亞拉岡身上,孫堅在三國時代大抵上就是那樣的英雄人物。

單騎孫堅

  跟倒臥在黃巾軍屍體中假死的劉皇叔,以及當時還沒沒無聞的曹孟德相比,孫堅在東漢末年確實成名相當早,打完黃巾賊後朝廷還常常會想起這位南方虎將,不論是西涼有變亂還是長沙出現黃巾賊餘黨,幾乎都會請出這位新興將領來「支援官軍」,這也讓他的戰功累計極多,在劉、曹兩人未成氣候之時,他已經累官為長沙太守、烏程侯等職。

  這麼一個少年英武又忠勇為國的將軍,在董卓亂政之時,當然是立刻興兵要前往討伐董卓,《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寫道他:「靈帝崩,卓擅朝政,橫恣京城。諸州郡並興義兵,欲以討卓,堅亦舉兵。

  其實說到孫堅舉兵還有一件事則不能不提,在他早年前往西涼「協助」中郎將董卓討伐叛軍邊章、韓遂時,他當時就曾悄悄和司空張溫建議過:「卓不怖罪而鴟張大語,宜以召不時至,陳軍法斬之。」,直言董卓此人跋扈且難馴,其人危險性更在邊章、韓遂之上,為朝廷所想應趁早除之,並且還直陳董卓有「三罪」,當立斬!

  但終究張溫還是以「卓素著威名於隴蜀之間,今日殺之,西行無依。」(董卓素有威名在西涼,若是我們今天殺掉他,很難在西涼之地立足)為理由,回絕掉孫堅這個大膽的提議,而這個歷史的交錯點也間接造成漢王朝的覆滅,歷史的偶然和選擇確實相當巧妙。

  孫堅在舉義兵之時,想來一定有回想起這段故事,《江表傳》即記載孫堅聽到董卓亂政的事績後:「拊膺歎曰:『張公昔從吾言,朝廷今無此難也。』」(嘆息說道:「當年要是張公肯聽從我的建議,朝廷哪還會有這等劫難呢?」)

真三國無雙



第2頁|全文共5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泰瑞克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